• 首页
  • 医院概况
    • 医院简介
    • 医院文化
    • 医院荣誉
    • 历史沿革
    • 党建行风
    • 院务公开
  • 新闻公告
    • 三医新闻
    • 通知公告
    • 媒体聚焦
    • 三医融媒
  • 患者服务
    • 预约挂号
    • 就医指南
    • 专家介绍
    • 门诊安排
    • 门诊优惠服务
    • 专病门诊
    • 特色医疗
    • 护理天地
  • 科室导航
    • 首义院区
    • 光谷院区
  • 科研教学
    • 科学研究
    • 教学动态
    • 住院医师
      规范化培训
    • 进修管理
    • 医学伦理委员会
    • 药物/器械临床试验机构
  • 人才招聘
    • 招聘公告
    • 简历投递
  • 联系我们
  • 首页
  • 医院概况
    • 医院简介
    • 医院文化
    • 医院荣誉
    • 历史沿革
    • 党建行风
    • 院务公开
  • 新闻公告
    • 三医新闻
    • 通知公告
    • 媒体聚焦
    • 三医融媒
  • 患者服务
    • 预约挂号
    • 就医指南
    • 专家介绍
    • 门诊安排
    • 门诊优惠服务
    • 专病门诊
    • 特色医疗
    • 护理天地
  • 科室导航
    • 首义院区
    • 光谷院区
  • 科研教学
    • 科学研究
    • 教学动态
    •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 进修管理
    • 医学伦理委员会
    • 药物/器械临床试验机构
  • 人才招聘
    • 招聘公告
    • 简历投递
  • 联系我们
皮肤科健康科普
首页 > 科室导航 > 三医院 > 非手术科室 > 皮肤科 > 健康科普
返回上一级
  • 28
    2025/09
    常见脱发疾病的毛发镜表现
    毛发镜是皮肤科常见的检查设备之一,常用于毛发、头皮的检查,可以帮助我们清晰的观察到肉眼不可见的毛干、毛囊及头皮的细微结构,从而鉴别毛发疾病的类别并对治疗效果进行追踪、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病理检查的几率,毛发镜在今天的皮肤科应用非常广泛,是皮肤科医生的左膀右臂。以下是常见的脱发类疾病的镜下表现。 雄激素性脱发 雄激素性脱发特征性的毛发镜表现为毛发直径异质性增加,细发比例增加,长度短于2-3mm的毳毛增多。单一毛囊单位中毛发数量减少,且毛周褐色征增多。毛周褐色征多见于雄脱早期,而黄点、针尖白点、头皮蜂窝状色素沉着与雄脱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斑秃 斑秃典型毛发镜表现为黑点征、黄点征、断发,标志性特征为感叹号发或锥形发,恢复期可见较多直立新生发,感叹号发/锥形发是指受损头发远端较粗而进入头皮近端较细。通常见于急性斑秃。 拔毛癖 机械性的拔发行为往往导致皮肤损伤,镜下可见出血点、血痂及抓痕。另可见黑点征、断发、新生发及毳毛增多。与斑秃相比,断发的毛干长短不一,残端有分裂和卷曲。拔毛癖的镜下特征性表现:火焰状发、V形纵裂发。 休止期脱发 休止期脱发毛发镜表现为新生发及毳毛的数量增多,毛发直径异质性小于20%。 头癣 头癣镜下可见逗号样发、螺旋状发及摩斯码样发,具有高度特征性。感染的毛干弯曲和逗号样发的形成可能是真菌菌丝侵入毛干或对毛小皮造成损伤的结果。 颞部三角形脱发 颞部三角形脱发又称为先天性三角形脱发,是一种良性局限性非瘢痕性、非炎症性脱发。绝大多数患者在出生后或者10岁以前出现皮损,此后形状保持不变。除三角形外,脱发形状还有椭圆形、柳叶形等,尖端朝向后上方,可为单侧也可双侧。主要累及颞侧头皮,很少累及顶部及枕部,毛发镜下可见大量毳毛,毛囊数量正常,无明显黑点征及断发,无明显炎症及瘢痕。
  • 24
    2025/09
    烈日淬炼青春色 防晒守护健康线——高校军训期间学生晒伤防护引关注
    近日,随着全国高校陆续开启新生军训,持续的高温晴热天气下,“军训晒伤”成为校园健康话题的焦点。尽管多数学校已调整军训时段、配备防暑物资,但仍有部分学生因长时间户外训练出现皮肤红肿、脱皮甚至水疱等晒伤症状,引发对军训防护细节的进一步讨论。 烈日下的“红印”:晒伤案例频发 “站军姿半小时后,脖子后面就开始刺痛,晚上回宿舍发现整片皮肤通红,摸上去像烫伤一样。”武汉音乐学院呢大一新生小林向医师描述自己的经历。据她介绍,该校军训从9月10日持续至23日,正值秋老虎发威,白天地面温度超40℃,尽管教官允许打伞,但“怕被批评‘娇气’,很多同学都硬撑着”。 类似情况并非个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皮肤科数据显示,7月以来,该院接诊的“日光性皮炎”患者中,18-20岁群体占比超30%,多为军训学生,症状包括面部、颈部、手臂等暴露部位的红斑、灼痛,部分严重者出现脱屑或水疱。广州某高校校医室负责人也表示,军训前三天已为20余名学生处理晒伤,“有的学生手背脱皮像‘蛇皮’,疼得握不住筷子”。 防护意识与现实的“温差” 记者调查发现,尽管多数学校在军训前发放了防晒霜、藿香正气水等物资,但实际使用率并不高。“发的是普通防晒霜,我不太会涂,而且觉得涂了黏糊糊的,影响训练动作。”一名新生坦言。更有部分学生对晒伤危害认知不足——“晒黑是军训的勋章”“过几天就好了”等观念普遍存在。 “紫外线中的UVA/UVB不仅会导致皮肤急性炎症,长期累积还可能增加光老化、皮肤癌风险。”军训期间学生长时间(每日4-6小时)暴露在上午10点至下午4点的强紫外线下,若未做好防护(如SPF50+、PA++++的防晒霜每2小时补涂),极易发生晒伤。 科学防护与人性化措施并行 针对晒伤问题,多地学校已采取优化措施。北京某高校将原定上午10点的训练推迟至11点后,并利用树荫、遮阳棚分段训练;南京某中学为每个班级配备“防晒督导员”,指导学生正确涂抹防晒霜;武汉某高校校医院开设“军训健康角”,免费提供芦荟胶、冰袋等应急物品。 “防护不是‘娇气’,而是对健康的负责。”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已要求各地学校根据当地气象条件灵活调整军训时间,避免高温时段露天训练,并加强防暑防晒知识科普,“既要锤炼意志品质,也要守护学生身心健康”。 专家提醒:晒伤后这样处理 对于已出现晒伤的学生,皮肤科医生建议:轻度红斑可用生理盐水冷敷(每次10-15分钟),涂抹炉甘石洗剂或低敏保湿霜;若出现水疱、剧烈疼痛或发热,需及时就医,切勿自行挑破水疱。日常训练中,应优先选择UPF50+的防晒衣、宽檐帽,暴露部位每2小时补涂一次防晒霜(游泳或出汗后需缩短间隔)。
  • 24
    2025/09
    皮肤干燥性皮炎:了解、治疗与预防
    皮肤干裂、脱屑、瘙痒难耐?这可能是干燥性皮炎在困扰您。 皮肤干燥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主要表现为皮肤干燥、脱屑、瘙痒等症状。这种情况通常与环境干燥、皮肤屏障功能受损或护理不当有关。 在寒冷干燥的秋冬季节,许多人面临着皮肤干燥、脱屑甚至瘙痒不适的问题,这很可能是干燥性皮炎在作祟。 01 什么是干燥性皮炎? 干燥性皮炎是由于皮肤长时间暴露在干燥环境中,导致皮肤屏障功能减弱,从而引起的一种皮肤炎症反应。 这种状况可能表现为皮肤干燥、瘙痒、脱屑等症状。当环境湿度明显下降或清洁过度时,皮肤水分蒸发速度加快,导致角质层含水量不足,皮肤屏障功能减弱,外界刺激物更容易侵入,从而诱发局部炎症反应。 干燥性皮炎常见于秋冬季节,因为低温与低湿环境会加剧水分流失。频繁洗浴、使用碱性清洁产品或长时间处于取暖设备环境中,也可能破坏皮肤表面的油脂保护层,进一步加重干燥状况。 02 干燥性皮炎的主要症状 皮肤干燥是干燥性皮炎最明显的表现。患者的皮肤可能失去光泽,表面出现细小的白色皮屑,尤其在四肢和背部更为常见。 初期症状包括皮肤干燥、粗糙,有轻微的脱屑现象。随着病情发展,皮肤可能出现瘙痒感,尤其是在夜间或受到刺激后瘙痒加剧。 严重症状时,皮肤可能出现明显的红斑、瘙痒和皮肤破损,甚至出现龟裂现象,严重时裂口会伴随疼痛或出血。 部分患者的面部皮肤也会受到影响,表现为紧绷感或脱皮,尤其在洗脸后更为明显。手部和足部由于角质层较厚,容易出现皲裂。 03 干燥性皮炎的成因 干燥性皮炎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皮肤屏障功能受损等有关。 环境因素是主要诱因。当环境湿度明显下降或清洁过度时,皮肤水分蒸发速度加快,导致角质层含水量不足。 个人习惯也会导致干燥性皮炎。频繁洗浴、使用碱性清洁产品或长时间处于取暖设备环境中,可能破坏皮肤表面的油脂保护层。 此外,老年人因皮脂分泌减少,更易出现此类问题。某些个体可能因为遗传因素或免疫系统异常而更容易发生干燥性皮炎。 04 治疗方法与应对策略 保湿是关键。使用保湿剂是治疗干燥性皮炎的关键。患者可以使用含有凡士林、甘油等保湿成分的护肤品,保持皮肤湿润。 选择含有神经酰胺、尿素或甘油等成分的护肤品,有助于修复皮肤屏障。沐浴后应及时涂抹保湿产品,以锁住水分。 药物治疗。如果瘙痒症状严重,可以使用抗组胺药物进行治疗。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外用糖皮质激素制剂,比如醋酸地塞米松乳膏、地奈德乳膏等。 如果皮肤出现裂口、出血等症状,可以使用抗生素软膏进行治疗。在严重情况下,医生可能会建议口服抗组胺药、免疫调节剂等药物。 病因治疗。如果干燥性皮炎是由其他疾病引起的,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 05 预防与日常护理 预防干燥性皮炎需要注意日常护理。保持适度的环境湿度很重要,室内湿度建议维持在40%-60%之间。 保持皮肤湿润。使用保湿剂、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干燥的环境中。清洁皮肤时应使用温水而非热水,避免过度使用碱性清洁产品。 注意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E等营养物质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平时注意补充水分,保证充足的睡眠,也有助于改善皮肤状态。 避免过度清洁。使用温和的清洁剂,避免过度清洁皮肤。避免频繁洗澡,洗澡时要注意水温,不宜过热,并且要避免过度揉搓皮肤。 选择宽松透气的棉质衣物可以减少对皮肤的刺激。避免贴身穿着羊毛及化纤制品的衣服,宜选择柔软的纯棉或丝绸类衣物。 06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婴幼儿和老年人更容易出现干燥性皮炎,因为他们的皮肤屏障功能相对较弱。 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孕妇等,治疗方法可能会有所不同,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某些职业需要频繁洗手或接触化学物质的人群,也更容易出现这类问题,需要特别注意防护措施。 07 预后与何时就医 通过积极的治疗和正确的护理,大多数干燥性皮炎患者的症状可以得到缓解和改善。 如果病因持续存在,长期处于恶劣的环境中或存在某些基础疾病未得到有效控制,病情可能反复发作。 如果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出现皮肤红肿、渗液等表现,建议及时就医。医生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推荐合适的治疗方案,帮助修复皮肤屏障功能。 就医时机:如果您怀疑自己患有皮肤干燥性皮炎,或者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建议及时就医,以便获得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随着天气转凉,室内暖气开放,王女士发现自己的小腿皮肤变得异常干燥,出现了细小的白色鳞屑,每晚睡前瘙痒难耐。 经过医生诊断,她患上了典型的干燥性皮炎。通过使用保湿剂和调整洗浴习惯,两周后她的症状明显缓解。 干燥性皮炎虽然常见,但通过适当的护理和治疗,大多数人的症状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如果您的皮肤问题持续存在,请及时寻求专业医疗帮助。
  • 24
    2025/09
    身上长水疱是烫伤?不,也可能是带状疱疹
    近日,刘阿姨感觉后腰总是出现阵阵刺痛,她以为是肌肉拉伤,便用热毛巾持续热敷,后来又做了艾灸。几天后,疼痛部位出现一串红疹和水疱,她自认为是艾灸烫出的水疱,遂前往烧伤科就诊。医生查看后却发现,这些水疱沿肋间神经走向分布,呈带状,且一侧身体局限出现,不符合烫伤特点。经过仔细问诊和检查,刘阿姨被确诊为带状疱疹。经过我院皮肤科医师科普,她这才明白:原来之前的刺痛根本不是肌肉拉上,而是带状疱疹在作祟。 带状疱疹,俗称“蛇盘疮”“缠腰龙”“缠腰火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引起的一种感染性皮肤病。人体初次感染该病毒时会患水痘,痊愈后病毒并未彻底清除,而是长期潜伏在脊髓后根或脑神经的感觉神经节中。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病毒可被再次激活,大量复制并沿神经纤维扩散至皮肤,引起带状疱疹。其典型表现为沿身体一侧周围神经分布的成簇水疱,多呈带状排列,并常伴有明显神经痛。 值得关注的是,临床上存在一种特殊类型——顿挫性带状疱疹。患者仅出现神经痛而不出现典型水疱,极易造成误诊。例如,65岁的王先生最近因心前区持续性疼痛到心内科就诊,疼痛呈针刺样、阵发性加剧,伴有胸闷。他先后做了心电图、心肌酶谱、冠状动脉CT等一系列检查,均未发现明显异常。排除了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心脏疾病后,王先生被转诊至疼痛科和皮肤科。详细问诊发现,疼痛区域虽然未见水疱,但皮肤表面有轻微触痛和感觉过敏,沿肋间神经走行分布。血常规检测显示病毒感染,最终确诊为顿挫性带状疱疹。经过系统性抗病毒及神经痛治疗后,病情得到显著缓解。这一案例提示,对于单侧性、沿神经分布的疼痛,即使无皮疹,也应警惕带状疱疹的可能。 该病好发于春秋季节,这与季节交替时期人体免疫力波动较大、病毒更易被激活有关。在传染性方面,带状疱疹本身并不通过呼吸道大规模传播,但其水疱液中含有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因此,未曾患过水痘或未接种过水痘疫苗的人群若直接接触患者的水疱液,可能被感染并引发水痘,但不会直接患上带状疱疹。对于已具有免疫力的人群,则传染风险极低。 发病初期,患者可能仅有乏力、低烧、头痛等全身症状,皮肤患处可能出现灼热、刺痛或感觉过敏。之后1–3天内,红斑基础上出现成群水疱,疱液清亮,严重时可呈血性或脓性。皮疹通常不超过躯干中线,常见于胸背、腰腹、头面部、三叉神经区等区域。病程一般持续2–4周,水疱干涸结痂后可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部分患者皮疹消退后神经痛仍持续存在,称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可持续数月甚至更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尤其多见于高龄或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 除年龄因素外,疲劳、精神压力、感冒、重大疾病、肿瘤、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或激素等因素均可诱发本病。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中青年人群因长期熬夜、工作压力大导致免疫力下降,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 治疗方面,早期、足量抗病毒治疗是关键,最好在发病72小时内启动用药。常用药物包括阿昔洛韦、伐昔洛韦、泛昔洛韦等,能有效抑制病毒复制,缩短病程,减轻急性期疼痛,降低PHN发生风险。疼痛明显者可配合止痛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加巴喷丁、普瑞巴林等,严重者可考虑神经阻滞治疗。外用药物以预防感染、促进结痂愈合为主,如莫匹罗星软膏、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等。 除了药物治疗,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劳累,保持皮疹区域清洁干燥,穿着宽松柔软衣物,减少摩擦。饮食宜清淡,多摄入优质蛋白和维生素,避免辛辣刺激及酒精。情绪调节也很重要,焦虑和压力可能加重疼痛感受,应尽量保持心态平和、睡眠充足。 预防方面,提高免疫力是根本措施,规律作息、均衡营养、适度锻炼有助于减少复发。目前带状疱疹疫苗也已上市,适用于50岁及以上人群接种,可显著降低发病风险和PHN发生率,免疫抑制人群亦可咨询医生后考虑接种。 总之,一旦出现单侧、沿神经分布的簇集性水疱并伴明显疼痛,应高度警惕带状疱疹。对于不明原因的局部神经痛——尤其在胸腹、头面部区域,即便未见皮疹,也应考虑顿挫型带状疱疹的可能,尽早就医规范治疗。切勿自行用药或忽视症状,以免延误病情,增加后遗神经痛的发生风险和痛苦。
  • 24
    2025/09
    军训皮肤防护指南:烈日与汗水下的“肌肤保卫战”
    训练加上高温高湿环境,皮肤面临重重挑战:晒伤、过敏、痱子、真菌感染等问题频发。如何科学防护,让肌肤安然度过军训期?这份“护肤攻略”请收好! 一、我们先来看看军训皮肤面临的“四大威胁” 1. 烈日暴晒→晒伤/光老化 军训多在夏末秋初,紫外线依然强烈(尤其是上午10点至下午4点)。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皮肤会出现红斑、灼热、刺痛(轻度晒伤) ,严重时甚至起水疱、脱皮(重度晒伤)。更长期的隐患是光老化 ——紫外线加速皮肤胶原蛋白流失,导致暗沉、皱纹、色斑提前出现。 2. 高温出汗→痱子/毛囊炎 军训时大量出汗,若衣物闷热不透气(如迷彩服长时间不换),汗液堵塞毛孔,容易引发痱子(针尖大小的红疹或水疱,瘙痒刺痛)或细菌性毛囊炎(红色丘疹,顶端可能有脓头) ,常见于背部、颈部、胸口等易出汗部位。 3. 摩擦刺激→皮炎/破溃 长时间负重(如背书包、扛训练器材)、军靴摩擦(尤其新鞋不合脚)、反复蹲起/匍匐前进,可能导致皮肤与衣物/装备接触部位出现红斑、肿胀、破溃(间擦疹或摩擦性皮炎) ,甚至继发感染。 4. 环境潮湿→真菌/细菌感染 军训基地人员密集、洗漱条件有限,若足部长期捂在潮湿的袜子里(尤其是雨天或汗脚),容易感染足癣(脚气)、股癣(大腿根部红斑瘙痒) ;若共用毛巾或清洁不到位,还可能引发痤疮加重(油脂分泌旺盛+细菌滋生)。 二、如何应对:分场景防护:从“防晒”到“修复”的全流程策略 ▶防晒:军训护肤的“首要任务” 紫外线(UV)是皮肤的最大敌人!军训期间需遵循 “硬防晒+软防晒结合”原则: - 硬防晒(物理遮挡): - 帽子:选择宽檐遮阳帽(帽檐>7cm) ,能有效遮挡面部、颈部和耳朵(比单纯戴防晒口罩更全面)。 - 衣物:尽量穿长袖迷彩服(或轻薄透气的长袖外套),优选UPF(紫外线防护系数)>50+的防晒衣(深色比浅色更防UV)。 - 眼镜:佩戴UV400防护的墨镜,保护眼周皮肤(眼周皮肤薄,更易光老化)。 - 软防晒(防晒霜): - 选择标准:优先SPF50+、PA++++的防水防汗型防晒霜(普通防晒遇汗易脱落,军训暴汗场景需加强防护)。 - 使用方法:出门前20-30分钟涂抹,面部用量约1元硬币大小(约2mg/cm²),注意覆盖耳后、脖子、后颈(容易被忽略的部位)。每2-3小时补涂一次(休息间隙或喝水时快速补涂),出汗多或游泳后需立即补涂。 - 敏感皮肤注意:若皮肤易泛红过敏,可选物理防晒霜(成分含二氧化钛、氧化锌),刺激性更低;避免含酒精、香精的化学防晒。 ▶ 保湿与修复:缓解暴晒后的“肌肤危机” 即使做了防晒,皮肤仍可能因长时间暴露出现干燥、泛红。建议随身携带以下物品: - 喷雾/保湿喷雾:含矿物质水(如雅漾、理肤泉)的喷雾,暴晒后喷一喷可快速降温舒缓(但需后续擦干并补涂防晒,否则水分蒸发会带走更多皮肤水分)。 - 芦荟胶/修复面膜:含芦荟提取物、神经酰胺的凝胶或面膜,可在睡前厚敷在泛红或轻微晒伤部位,帮助镇静退红。 - 基础保湿:早晚洁面后用温和的保湿乳液/霜(避免含酒精、皂基的产品),尤其是干性皮肤,防止屏障受损后更易晒伤。 ▶ 防汗防摩擦:细节决定舒适度 - 止汗与清洁:训练前可在易出汗部位(如腋下、后背)撒少量爽身粉(含滑石粉或玉米淀粉) ,帮助吸汗保持干燥;训练后尽快洗澡(用温水+温和沐浴露),及时更换干净衣物(迷彩服若太闷可内搭吸汗速干T恤)。 - 减少摩擦:脚部穿吸汗棉袜+合脚透气的作训鞋(新鞋提前磨合,垫柔软鞋垫);若膝盖/手肘因长时间跪地/爬行摩擦发红,可贴医用敷料(如水胶体敷料) 或涂凡士林形成保护膜。 ▶ 防感染:警惕“小问题”变“大麻烦” - 足部护理:每天训练后检查脚趾缝是否潮湿发白(可能真菌感染早期),若已出现瘙痒、脱皮,及时用抗真菌药膏(如联苯苄唑乳膏、特比萘芬乳膏)涂抹,避免混穿袜子/拖鞋。 - 痤疮管理:油性皮肤若因出汗+压力爆痘,避免用手挤压,可选用 **温和的控油洁面产品+含水杨酸的祛痘凝胶(如班赛凝胶),但军训期间尽量简化护肤步骤,以基础清洁+保湿为主。 三、晒伤急救:出现红肿脱皮怎么办? 若不慎晒伤(皮肤出现明显红斑、灼热感甚至水疱),按以下步骤处理: 1. 立即避光:停止暴晒,转移到阴凉处,用衣物/伞遮挡阳光。 2. 冷敷镇静:用冷藏的生理盐水(或矿泉水浸湿纱布)冷敷患处(每次10-15分钟,每天2-3次),切勿直接冰敷(可能冻伤皮肤)。 3. 舒缓修复:涂抹无香料、无酒精的保湿霜(如凡士林、芦荟胶) ,帮助修复屏障;若疼痛明显,可口服非处方止痛药(如布洛芬)。 4. 就医提示:若出现大面积水疱、剧烈疼痛或发热,需及时去医院皮肤科处理(避免自行挑破水疱引发感染)。 四、特别提醒:这些误区要避开! - ❌ “晒黑了就不用防晒了”:紫外线不仅导致晒黑,更会损伤真皮层(晒伤、光老化),无论肤色深浅均需防护。 - ❌ “晒伤后涂牙膏/酱油”:民间偏方可能刺激皮肤,加重炎症,正确做法是冷敷+保湿。 - ❌ “出汗多就不涂防晒”:汗液会冲掉防晒霜,需及时补涂,而非放弃防护。 军训是青春的勋章,但肌肤健康同样重要。做好“防晒-保湿-防摩擦-防感染”全流程防护,科学应对突发问题,才能让训练时的汗水不变成皮肤的“泪水”。记住:防护到位,才能自信迎战每一天的训练!
  • 24
    2025/09
    皮肤瘙痒别乱挠!
    皮肤瘙痒是一种常见的症状,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被它“折磨”的经历。有时只是轻微的刺痒,挠一挠就过去了;但有时瘙痒感顽固且强烈,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睡眠质量。究竟是什么导致了皮肤瘙痒?又该如何科学应对呢?让我们一起揭开皮肤瘙痒的神秘面纱。 一、皮肤瘙痒的常见原因 (一)皮肤干燥 这是最常见的原因之一。随着年龄增长,皮肤的皮脂腺和汗腺功能逐渐衰退,分泌的油脂和汗液减少,皮肤的保水能力下降;此外,频繁使用过热的水洗澡、过度清洁皮肤、使用刺激性强的肥皂或沐浴露,以及处于干燥的环境中(如秋冬季节、空调房),都会加速皮肤水分流失,导致皮肤干燥,进而引发瘙痒。 (二)皮肤病 多种皮肤病都伴有皮肤瘙痒症状。例如,湿疹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表现为皮肤发红、瘙痒、出现丘疹或水疱,容易反复发作;荨麻疹俗称“风疹块”,皮肤会突然出现大小不等的风团,伴有剧烈瘙痒,通常在数小时内消退,但可能反复出现;银屑病则是一种遗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诱发的免疫介导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除了瘙痒,还会出现边界清楚的红斑、鳞屑。 (三)全身性疾病 1. 肝胆疾病:当肝脏或胆道出现问题时,胆汁排泄不畅,胆汁中的胆汁酸盐沉积于皮肤,刺激神经末梢,引起皮肤瘙痒。这种瘙痒在夜间往往更为明显,常见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肝硬化等疾病。 2. 肾脏疾病: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由于体内尿素不能正常排出,尿素沉积在皮肤,形成尿素霜,刺激皮肤引发瘙痒。同时,肾脏疾病导致的体内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等也可能参与瘙痒的发生。 3. 糖尿病:长期高血糖会引起周围神经病变,导致神经纤维变性,神经传导功能异常,使患者出现皮肤瘙痒症状。此外,糖尿病患者抵抗力下降,容易并发皮肤感染,也会加重瘙痒。 4. 血液系统疾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缺铁性贫血等,会影响血液循环和氧气供应,导致皮肤组织缺氧、营养不良,引发瘙痒。 (四)其他因素 1. 过敏反应:接触过敏原,如某些食物(海鲜、牛奶、鸡蛋等)、药物、花粉、尘螨、动物毛发等,免疫系统会将其识别为外来的“敌人”,释放组胺等物质,引起皮肤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出现瘙痒、红肿等过敏症状。 2. 精神因素: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压力过大等情绪问题,会影响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导致神经敏感性增加,引发或加重皮肤瘙痒。这种瘙痒在情绪波动时往往更为明显。 3. 衣物材质:穿着化纤、羊毛等材质粗糙的衣物,容易摩擦皮肤,刺激神经末梢,引起瘙痒。而紧身衣物会影响皮肤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也可能诱发瘙痒。 二、皮肤瘙痒的危害 频繁搔抓皮肤瘙痒部位,可能会破坏皮肤的屏障功能,使皮肤更容易受到外界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体的侵袭,引发感染,如毛囊炎、疖肿等。长期搔抓还会导致皮肤增厚、苔藓样变,形成恶性循环,使瘙痒更加顽固难治。此外,严重的皮肤瘙痒会干扰睡眠,影响生活质量,长期睡眠不足还可能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引发其他健康问题;同时,精神上也会承受较大压力,出现烦躁、焦虑等不良情绪。 三、科学应对皮肤瘙痒 (一)日常护理 1. 保持皮肤湿润:洗澡水温不宜过高,控制在 37 - 40℃为宜,洗澡时间不宜过长,5 - 10 分钟即可;避免使用强碱性肥皂和沐浴露,可选择温和、滋润型的清洁产品。洗澡后,趁皮肤还湿润时,及时涂抹身体乳、润肤霜等保湿产品,锁住皮肤水分。 2. 选择合适的衣物:尽量穿着宽松、柔软、透气的棉质衣物,减少衣物对皮肤的摩擦和刺激。避免穿着紧身、化纤材质的衣物。 3. 改善环境:在干燥的季节或空调房中,可使用加湿器增加空气湿度,使室内空气湿度保持在 40% - 60% 左右,有助于缓解皮肤干燥瘙痒。 (二)饮食调整 饮食宜清淡,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和水分,如橙子、柠檬、菠菜、黄瓜等;适量摄入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豆类等,有助于维持皮肤的正常生理功能。减少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如辣椒、花椒、油炸食品等,这些食物可能会加重皮肤瘙痒症状。 (三)药物治疗 如果皮肤瘙痒症状较轻,可以外用炉甘石洗剂、糖皮质激素软膏等药物缓解瘙痒。炉甘石洗剂具有收敛、止痒的作用;糖皮质激素软膏能抗炎、抗过敏,但不宜长期大面积使用,以免引起不良反应。对于瘙痒严重、外用药物效果不佳的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口服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镇静催眠药物(用于缓解因瘙痒导致的失眠)或其他系统性药物进行治疗。如果是由全身性疾病引起的皮肤瘙痒,还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四)避免搔抓 尽量避免搔抓皮肤瘙痒部位,可通过拍打、冷敷等方式缓解瘙痒。搔抓虽然能暂时止痒,但会进一步刺激皮肤,导致瘙痒加重,还可能引发皮肤损伤和感染。如果实在难以控制搔抓欲望,可以戴上手套或使用温和的止痒工具。 皮肤瘙痒看似是小问题,但背后可能隐藏着多种原因,需要我们重视起来。如果皮肤瘙痒持续不缓解,或伴有皮疹、发热、黄疸等其他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通过科学的护理和治疗,大多数皮肤瘙痒问题都能得到有效缓解,让我们的皮肤重新恢复健康与舒适。
  • 24
    2025/09
    基孔肯雅热&登革热:夏季防蚊,警惕这两种“蚊媒传染病”
    夏季高温潮湿,蚊虫滋生频繁,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作为常见的蚊媒传染病,近期在我国南方多个城市流行,两者症状相似但病原体不同,科学识别与预防是关键。 一、病原体与传播媒介:同“蚊”不同“毒” 传播途径: 基孔肯雅热: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V)引起,病毒通过伊蚊叮咬传播。感染后人体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登革热:由登革病毒(DENV)引发,分为4个血清型(DENV-1至DENV-4)。感染一种血清型后仅对该型产生免疫,再次感染不同血清型可能增加重症风险。 共同传播媒介:主要通过白纹伊蚊(俗称“花蚊子”)和埃及伊蚊叮咬传播。湖北地区以白纹伊蚊为主要媒介,其背部有一道白色纵纹,喜好小型积水环境(如花盆托盘、废弃轮胎、空调积水等),攻击性强,可传播多种疾病,且一天内可多次叮咬不同宿主,加速病毒传播。 二、症状对比:相似但有差异,警惕重症信号 基孔肯雅热: “扭曲”关节痛:剧烈疼痛累及手腕、踝趾等小关节,晨间加重,可能持续数月甚至数年,被称为“基孔肯雅”(意为“弯曲成团”)。部分患者出现慢性关节炎,需长期康复。 皮疹特点:发热后2-5天出现红色斑丘疹,分布于后背、胳膊及腿部正面、手掌和脚底板,为红色小斑丘疹,疹间皮肤正常,部分瘙痒,消退有轻微皮屑脱落。 病死率低:多数为轻症,重症和死亡罕见,主要发生于有基础疾病的幼儿或老年人。但长期关节痛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需重视康复管理。 登革热: “三痛三红”症状:剧烈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痛,面部、颈部、胸部潮红。 皮疹特点:发热后3-6天出现,遍布面部、胳膊及腿部,为小红点或充血性皮疹,轻度瘙痒,无脱皮,3-5天消退,胳膊有针尖大小、按压不褪色出血点要警惕。 危险期风险:退热后2-3天可能进入“血浆渗漏期”,出现腹痛、呕吐、黑便、持续性低血压等预警信号,需立即就医。 三、治疗与隔离 孔肯雅热与登革热目前均无特效药,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目的在于减轻症状。如轻症以支持治疗为主,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缓解关节痛,发热时可用对乙酰氨基酚(避免使用布洛芬等可能加重出血风险的药物)。重症需住院治疗,密切监测血浆渗漏、出血等情况。建议隔离至退热后24小时且症状缓解,防止通过蚊虫传播。 预防蚊虫滋生,避免蚊虫叮咬是关键 清除积水:每周检查并清理花盆托盘、瓶罐、轮胎积水,疏通排水沟,填平坑洼。水生植物容器每周换水并清洗根部。 特殊场所处理:竹筒、树洞填塞石灰沙,湖泊池塘定期清淤。社区可组织“翻盆倒罐”专项行动。 居家防护:安装纱窗、纱门,使用蚊帐、电蚊拍、灭蚊灯。户外活动时,选择避蚊胺(DEET)、驱蚊酯等有效驱蚊剂。 专业消杀:蚊虫密度高时,由专业人员使用“三证齐全”杀虫剂进行空间喷雾或滞留喷洒,重点处理绿化带、垃圾站等场所。 个人防护与旅行提醒: 外出防护:穿浅色长袖衣裤,避免在蚊虫活动高峰期(日出后2小时和日落前2小时)逗留草丛、树荫等场所。 旅行注意:前往东南亚、南美洲等疫区前,查询目的地疫情风险,携带驱蚊用品。住宿优先选择有空调、纱窗的酒店。回国后14天内若出现症状,立即就医并主动告知旅行史。 四、就医提醒 若被蚊子叮咬后出现发热、关节痛、皮疹等症状,尤其有过流行地区旅居史,应立即前往正规医院就诊;若退热后仍出现腹痛、呕血、黑便、持续性低血压等应警惕登革热重症,需立即前往急诊就诊。
  • 24
    2025/09
    皮肤的“退休纪念章”:老年白斑,藏在岁月里的温柔小印记
    给爸妈收拾换季衣物时,你是否曾在他们的手背、胳膊肘或后背,撞见几颗细碎的小白点?它们像被月光轻轻吻过的痕迹,不疼不痒,却总让人下意识绷紧神经——这会不会是白癜风?别慌,这些大多不是需要焦虑的皮肤警报,而是皮肤自然老化的“退休纪念章”,它有个专属名字,叫老年白斑。 要理解它,得先认识皮肤里一群特殊的“老员工”——黑色素细胞。这些藏在表皮下的“调色师”,一辈子都在默默工作:它们合成的黑色素,就像给皮肤定制的“防护+染色”双重外套,既能帮皮肤抵御紫外线的“攻击”,又能让肤色均匀透亮。可就像人到退休会放慢脚步,随着年龄增长,这些“老员工”也会逐渐“力不从心”:有的慢慢停止合成黑色素,有的则随着细胞代谢悄悄“离岗”。原本被它们精心“上色”的皮肤区域,没了黑色素的加持,就会慢慢透出米粒到黄豆大小的白色斑点,这便是老年白斑的由来。它不是病菌捣乱,也不是皮肤“生病”,更像是皮肤用自己的方式,给岁月写了封无声的“感谢信”。 很多人会把老年白斑和白癜风弄混,其实二者的“性格”截然不同,记住几个细节就能轻松区分。从“颜值”来看,老年白斑是妥妥的“规整派”,大多是圆润的圆形或椭圆形,直径一般在1-3毫米,最大也超不过1厘米,颜色是柔和的米白或瓷白,摸起来和周围皮肤一样光滑,没有脱皮、发痒的小脾气;而白癜风更像“自由派”,形状不规则,可能是地图状、片状,颜色白得更刺眼,像一张没染色的白纸,表面还可能带着轻微的干燥感,偶尔会痒。 从“活动范围”来看,老年白斑特别“念旧”,基本只待在经常暴露或容易摩擦的地方,比如手背、前臂外侧、小腿、后背,一旦“安家”,大小和数量就基本不变,不会扩散,也不会和其他白斑“抱团”,就像退休后守着小院的老人,安静又安稳;但白癜风却很“好动”,全身任何地方都可能出现,比如脸颊、脖子、胸口,甚至隐私部位,还会不断“扩张地盘”,小白点可能慢慢变大,相邻的还会连在一起,形成大片白斑,让人不得不警惕。 最关键的是,老年白斑完全不需要“特殊照顾”。它不传染,不会恶变,更不会影响身体健康,就像头发变白、眼角长皱纹一样,是身体自然老化的正常现象。有些子女担心爸妈会因为这些白斑自卑,想给他们买药膏、找偏方“消除”,其实大可不必——市面上很多宣称能“去掉老年白斑”的产品,要么含刺激性成分,可能让皮肤发红、过敏;要么只是暂时遮盖,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反而给皮肤添了负担。 不如换个视角看待这些小白点:它们就像皮肤给爸妈颁发的“岁月勋章”,每一颗都藏着故事——是年轻时在田间劳作,手背被阳光晒出的印记;是为家人洗衣做饭,胳膊肘反复摩擦的痕迹;是抱着孩子散步时,后背留下的时光温度。下次再看到爸妈身上的老年白斑,不妨笑着跟他们说:“爸/妈,您看您的皮肤都光荣‘退休’啦,这是好好享清福的证明呢!” 当然,也别忘了提醒爸妈:如果白斑突然变大、变多,或者伴随瘙痒、脱皮、发红,一定要及时去医院皮肤科检查,排除白癜风、白色糠疹等问题。但大多数时候,面对这些小小的“退休纪念章”,我们只需要带着平常心接纳——毕竟,这些不起眼的小白点,都是时光偷偷留下的、独属于爸妈的温柔印记。
  • 24
    2025/09
    防晒+防病双管齐下
    一、防晒:皮肤健康的第一道防线紫外线(UVA/UVB)是皮肤光老化、晒伤、色斑的元凶,防晒需遵循ABC原则: A(避免):10:00-16:00避免暴晒,减少紫外线暴露。 B(遮挡):物理遮挡最有效!防晒衣、宽檐帽、遮阳伞可阻挡90%紫外线。 C(隔离霜):防晒霜作为补充,通勤选SPF30PA+,户外活动升级至SPF50PA+++,需成膜后再出门。 常见误区: 防晒霜用量不足(应涂1-2枚硬币大小),或过度依赖高倍数防晒导致皮肤负担。 带防晒功能的化妆品无需卸妆?错!含修色成分的防晒需彻底清洁。 如何应对日晒伤? 表现:红斑、灼痛,严重时起水疱。 急救:立即冷敷,外用炉甘石洗剂;若红肿严重,需就医。 夏季高发皮肤病 痱子 诱因:汗液滞留毛孔,好发于颈部、胸背。 处理:穿透气衣物,外用炉甘石洗剂;脓痱可加用夫西地酸软膏。 湿疹 特点:反复发作的红斑、渗液,瘙痒难耐。 护理:避免抓挠,冷敷缓解瘙痒;慢性期用保湿霜修复屏障。 痤疮(痘痘) 诱因:油脂分泌+细菌感染,压力、高糖饮食加重症状。 治疗:轻度用维A酸类药膏;中重度需医生指导口服抗生素或异维A酸。 三、日常护肤关键步骤 清洁:氨基酸洁面早晚各一次,避免过度去角质。 保湿:选择含神经酰胺、透明质酸的产品,维持皮肤水油平衡。 抗炎修复:敏感肌可定期使用含积雪草、马齿苋成分的精华。 四、特殊人群注意 儿童:优先选择无刺激的炉甘石洗剂、弱效激素。 孕妇:慎用维A酸、强效激素,建议咨询医生。 小贴士:若皮肤问题持续加重(如大面积水疱、呼吸困难),需立即就医!光子嫩肤等医美项目需在皮肤稳定期进行,暴晒后需间隔1个月。   通过科学防晒、合理用药和日常防护,这个夏天也能拥有健康透亮的肌肤。
  • 30
    2025/06
    常见脱发疾病的毛发镜表现
    毛发镜是皮肤科常见的检查设备之一,常用于毛发、头皮的检查,可以帮助我们清晰的观察到肉眼不可见的毛干、毛囊及头皮的细微结构,从而鉴别毛发疾病的类别并对治疗效果进行追踪、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病理检查的几率,毛发镜在今天的皮肤科应用非常广泛,是皮肤科医生的左膀右臂。以下是常见的脱发类疾病的镜下表现。 雄激素性脱发 雄激素性脱发特征性的毛发镜表现为毛发直径异质性增加,细发比例增加,长度短于2-3mm的毳毛增多。单一毛囊单位中毛发数量减少,且毛周褐色征增多。毛周褐色征多见于雄脱早期,而黄点、针尖白点、头皮蜂窝状色素沉着与雄脱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斑秃 斑秃典型毛发镜表现为黑点征、黄点征、断发,标志性特征为感叹号发或锥形发,恢复期可见较多直立新生发,感叹号发/锥形发是指受损头发远端较粗而进入头皮近端较细。通常见于急性斑秃。 拔毛癖 机械性的拔发行为往往导致皮肤损伤,镜下可见出血点、血痂及抓痕。另可见黑点征、断发、新生发及毳毛增多。与斑秃相比,断发的毛干长短不一,残端有分裂和卷曲。拔毛癖的镜下特征性表现:火焰状发、V形纵裂发。 休止期脱发 休止期脱发毛发镜表现为新生发及毳毛的数量增多,毛发直径异质性小于20%。 头癣 头癣镜下可见逗号样发、螺旋状发及摩斯码样发,具有高度特征性。感染的毛干弯曲和逗号样发的形成可能是真菌菌丝侵入毛干或对毛小皮造成损伤的结果。 颞部三角形脱发 颞部三角形脱发又称为先天性三角形脱发,是一种良性局限性非瘢痕性、非炎症性脱发。绝大多数患者在出生后或者10岁以前出现皮损,此后形状保持不变。除三角形外,脱发形状还有椭圆形、柳叶形等,尖端朝向后上方,可为单侧也可双侧。主要累及颞侧头皮,很少累及顶部及枕部,毛发镜下可见大量毳毛,毛囊数量正常,无明显黑点征及断发,无明显炎症及瘢痕。
  • 30
    2025/06
    腋下之痛:被忽视的隐秘顽疾 ——一位化脓性汗腺炎患者的康复启示
    病例故事: 25岁的董先生(化名)带着两侧腋下反复红肿疼痛的困扰,辗转求医一月余。每次抬手都像被火灼烧,夜间辗转难眠,甚至因异味不敢社交。在刘睿医生的诊室里,他坦言:"这病已经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心情也受到影响。"经过个体化抗生素治疗联合火针引流、红光照射等,董先生症状显著缓解,终于回归正常生活。复诊时他特地送上锦旗,表达了对皮肤科医护的感谢。" 化脓性汗腺炎,这种常被误诊为"普通疖肿"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实则是毛囊-汗腺单位的免疫异常反应。数据显示: · 83%患者首诊被误诊 · 平均确诊延迟达7.2年 · 伴有抑郁焦虑比例超65%治疗策略:分级精准打击 根据2024国际化脓性汗腺炎诊疗指南,治疗需要分级治疗,坚持规范足疗程,配合生活作息情绪控制等。 轻中度患者 · 一线方案:克林霉素凝胶+多西环素口服(疗程≥12周) · 辅助干预:激光脱毛减少毛囊刺激,BMI控制在24以下️ 中重度患者 · 生物制剂:阿达木单抗每周40mg皮下注射(有效率78%) · 微创手术:超声引导下窦道去顶术,保留90%正常组织 顽固性病例 · 中西医协同:火针引流脓液后,配合清热利湿方剂(临床缓解率提升41%) · 皮瓣修复术:适用于广泛病灶,3D影像建模确保功能重建 日常管理黄金法则 · 穿着:选择A类婴幼儿标准纯棉衣物,避免化纤摩擦 · 清洁:每日两次用PH5.5医用洗剂,切忌过度搓洗 · 应急:突发肿痛时,4℃冷敷袋包裹纱布外敷(每次≤15分钟) · 心理:加入病友互助小组,定期心理量表评估 专家提醒 "不要默默忍受或自行挤脓!"刘睿医生强调:"早期规范治疗可使70%患者避免手术。我们正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研究,为顽固病例带来新希望。"
  • 30
    2025/06
    夜间剧痒当心疥疮!这些症状别忽视
    近期,全国多家医院皮肤科接诊的疥疮患者数量呈现上升趋势,特别是在学校、养老院等集体居住环境中更容易出现聚集性病例。 疥疮是由疥螨寄生皮肤表层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皮肤病,其典型症状表现为夜间剧烈瘙痒,皮肤出现针尖大小的红色丘疹、水疱,好发于手指缝、手腕内侧、肘窝、腋下、腰部、腹股沟等皮肤薄嫩部位。由于瘙痒难忍,患者常常因搔抓导致皮肤破损,可能引发继发感染,严重时甚至会出现脓疱、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疥疮主要通过密切皮肤接触传播,共用被褥、衣物、毛巾等个人物品也可能造成间接传染。皮肤科医生指出,该病潜伏期一般为2-6周,首次感染者可能需较长时间才会出现症状,但已经具备传染性,这也是疥疮容易在家庭或集体生活中扩散的重要原因。一旦确诊,患者及其密切接触者都需要同时接受治疗,通常采用外用硫磺软膏、苯甲酸苄酯乳剂等杀螨药物,从颈部到脚底全身涂抹,并保持8-12小时后洗净,一般需要连续用药3-5天。同时,患者的衣物、床单、被套等贴身物品必须用60℃以上热水烫洗,并在阳光下暴晒,无法清洗的物品可密封存放一周以上,确保彻底杀灭疥螨。 武汉市第三医院皮肤科医生特别提醒,近期不少患者将疥疮误认为普通湿疹或过敏,自行使用激素类药膏,反而可能加重病情。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持续性瘙痒,尤其是夜间加重,并伴有特征性皮疹,应及时到正规医院皮肤科就诊。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换洗衣物,避免与患者直接皮肤接触,在公共场所尽量减少使用他人寝具。对于学校、养老院等人员密集场所,一旦发现病例,应尽早隔离治疗并对环境进行彻底消毒,防止疫情扩散。目前疥疮通过规范治疗可以完全治愈,公众无需过度恐慌,但提高防范意识、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是关键!
上一页 123456...1213 下一页
跳至页
视频专区 护理天地 下载专区 人才招聘
  • 医院概况
  • 新闻公告
  • 患者服务
  • 科室导航
  • 科研教学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武汉市第三医院
微信公众号
武汉市第三医院
支付宝二维码
健康武汉
微信小程序
Copyright © 2024 武汉市第三医院(武汉大学附属同仁医院) 版权所有 鄂ICP备13016264号-1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2779号
友情链接
  • 武汉大学
  • 京伦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