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来了,小心藏在快乐里的“刺客”——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
西瓜、肥宅水、冰激凌、牛奶、凉拌菜……夏天这些东西不是从冰箱拿出来都夸不出快乐二字。但是,如果不正确使用冰箱,我们可能会把自己“干”进医院。元凶是冰箱中可能存在的“刺客”——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该菌是一种在低温条件下仍可生长繁殖的“嗜冷菌”。国家食药监总局2016年发布风险提示,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已成为威胁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数据显示,超过半数感染者家中冰箱都能发现该菌。
一、什么是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
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原菌。该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对各种理化因素抵抗力较强,在土壤、饲料、粪便、水产品等可长期存活。该菌生长温度为0℃-45℃,在-20℃可存活1年。此外,该菌耐盐、耐碱,但对热不稳定,60℃-70℃作用30min即可杀死。人类感染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后发病率虽然较低,但死亡率可高达20%-30%。
二、流行病学特点
传染源:冰箱内生熟食物混放是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污染的重要原因。最常见的传染源包括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污染的凉拌菜、熟肉、开封后的奶制品、隔夜饭菜、冰淇凌、蔬菜水果等。这些被污染的食物直接食用或者加热不彻底都有可能引起感染。
感染方式: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主要由污染食物经消化道感染。
易感人群:孕妇、婴幼儿、老人和免疫力功能低下人群如肿瘤患者、HIV患者、使用免疫抑制剂患者等。
三、临床表现:
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是一种胞内寄生菌,其致病性与机体的免疫状态相关。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感染主要分为两种:肠道型感染和侵袭性感染。
肠道型感染:肠道型感染潜伏时间短,常在摄入污染食物后48h内发病。患者表现为发热、水样腹泻、恶心、呕吐、头痛、关节肌肉痛等流感样症状。免疫力正常人群常仅表现为此流感样症状,通常不需要特殊干预即可痊愈。
侵袭型感染:侵袭型感染潜伏时间长,2-12周左右。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在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可入侵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引起严重的脑膜炎和败血症等症状,病死率高。孕妇感染该菌后,可经胎盘垂直传播导致胎儿感染,严重时可导致胎儿流产或死胎。幸存下来的胎儿也易出现呼吸困难、脑膜炎、败血症等严重问题,甚至可因呼吸衰竭而死亡,病死率高达30-70%。
四、预防:
1.生熟食品应分开存放、分开使用刀具和餐具。
2.冰箱要定期清洁消毒,减少细菌滋生。
3.动物类食物、隔夜饭菜等食用前要加热彻底;牛奶和奶制品要尽快食用完;生食的蔬菜水果要清洗干净。
4.对于孕妇、婴幼儿、老年人及免疫力低下人群,应尽可能减少冷藏食品的食用。
提醒:如出现发热、腹泻或感冒症状,并吃过可疑食物,请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