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接尽接,预防新冠人人有责!——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3月29日,国家卫健委发布《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技术指南(第一版)》,针对既往感染者何时能接种新冠疫苗、18岁以下人群及孕期女性能否接种新冠疫苗等问题作出明确规定。
首版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技术指南最新明确,5类人群不宜接种疫苗:
(1)对疫苗的活性成分、 任何一种非活性成分、生产工艺中使用的物质过敏者,或以前接种同类疫苗时出现过敏者;
(2)既往发生过疫苗严重过敏反应者(如急性过敏反应、血管神经性水肿、呼吸困难等);
(3)患有未控制的癫痫和其他严重神经系统疾病者 (如横贯性脊髓炎、格林巴利综合症、脱髓鞘疾病等);
(4) 正在发热者,或患急性疾病,或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期,或未控制的严重慢性病患者;
(5)妊娠期妇女。
预防新冠肺炎最有效的措施就是接种疫苗,目前绝大多数人都是新冠病毒易感者,通过接种疫苗,个体可产生免疫保护,人群能形成免疫屏障,因此建议无接种禁忌的市民都接种新冠疫苗。
由于当前全球新冠疫情仍在持续流行,国内疫苗接种率还较低,来自高流行地区的人员或物品入境,仍有在境内传播的风险。因此无论是否接种疫苗,在人群聚集的室内或封闭场所,公众仍然需要继续佩戴口罩,做好个人卫生习惯,并遵循各地具体的防控措施要求。
新冠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不高于国家公布的其他疫苗不良反应发生率。大部分不良反应为接种部位的红肿、硬结、疼痛等,偶有发热、乏力、恶心、头疼、肌肉酸痛等临床表现,一般症状较轻,过2-3天即可消退,不需特殊处理。极少数人会出现过敏性皮疹,预后良好。新冠病毒灭活疫苗需要接种2剂次,接种间隔建议≥3周,第2剂在首剂接种后8周内尽早完成接种。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接种疫苗后,可能有极少数人会出现急性过敏反应等情况,且多发生在接种后30分钟内,现场留观可以及时采取救治措施。回家后保持接种部位皮肤清洁,清淡饮食、多喝水,适当休息。如出现接种部位红肿、硬结、疼痛等局部反应或轻度发烧、乏力、头痛等,无需紧张,适当休息,如严重不适,请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