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是老年人的专利?事实并非如此
供稿:本站编辑 发布时间:2025-04-15 浏览量:18次

高血压,常被提及的健康问题,正成为影响生活质量和寿命的关键因素。虽然高血压在老年人中更为常见,但年轻人甚至儿童也有可能患上高血压。最新数据显示,我国高血压患病率持续上升,尤其以中青年增幅更加显著。那么,高血压是什么?它对身体有何危害,我们又该如何预防和管理呢?

什么是高血压?

在规范测量的前提下,非同日3次的诊室收缩压均 ≥140 mmHg和/或诊室舒张压 ≥90 mmHg。血压的波动是一个复杂且多变的过程,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当您发现单次血压测量值偏高时,不必过度惊慌。为了更准确地反映血压状况,建议每次测量2-3次,取平均值作为参考。高血压分级如下:

高血压分类

由于生活方式或遗传因素导致的高血压称为原发性高血压,不良的生活型态如饮食含有过量食盐、超重、吸烟及喝酒等都可以增加高血压的风险;

肇因于其他病症如慢性肾脏病、肾动脉狭窄、内分泌疾病或是使用避孕药导致的高血压,则为继发性高血压,占高血压的5%~10%。

高血压的危险因素有哪些呢?

众所周知,高血压危险因素包括高钠低钾膳食、超重和肥胖、年龄增长、高血压家族史、 缺乏体力活动及空气污染。新版《指南》新增了以下危险因素:吸烟、过量饮酒、心理社会因素、肿瘤治疗、高海拔等。

高血压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得了高血压不一定都有明显症状,多数患者无症状(“无声杀手”),部分人可能出现:头痛、头晕;眩晕、视力模糊;心悸、胸闷;疲劳、注意力不集中。

跟着感觉走,我没有症状就不用治疗。这个想法是非常危险的,高血压患者症状的轻重与血压高低不一定成正比。有些患者血压很高,却没有症状。这是因为个体不同,对血压升高的耐受性也不同,脏器损害程度与血压高低也不一定完全对应。很多患者长期没有症状,但是体检就发现了心脑肾的疾病。还有患者长期没有症状,但是突然出现脑卒中等急危重症。

高血压的并发症

· 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

· 脑血管疾病:脑出血、脑梗死。

· 肾脏损害:肾功能衰竭。

· 眼底病变:视网膜出血、失明。

高血压如何治疗?

(1)针对血压升高本身的降压治疗(分级治疗);

(2)针对合并的危险因素、靶器官损伤和并发症的治疗(分期治疗);

(3)针对高血压病因的纠正和治疗(分型治疗)。

目前高血压治疗的手段包括改善生活方式、降压药物治疗、器械治疗、中医药治疗。

如何有效预防高血压?

1. 健康饮食:减少盐分摄入,多食用水果、蔬菜、全谷物和优质蛋白质。

2. 保持健康体重:通过合理的饮食和规律运动来维持体重。

3. 规律运动:进行适度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跑步、游泳等。

4. 控制饮酒和戒烟:减少酒精摄入,避免吸烟,避免对血管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5. 管理压力:通过深呼吸、瑜伽等方式放松身心,减轻压力。

6. 定期检查血压:高血压初期常没有明显症状,定期检查可以早发现早治疗。

在家如何正确使用血压计?

新版指南纳入了诊室外血压的诊断标准,即连续5~7 d规范化测量的家庭血压的平均收缩压≥135 mmHg和/或平均舒张压≥85 mmHg 可诊断为高血压。在家测血压推荐使用经过准确性验证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不建议使用水银柱血压计。测量时有以下注意事项:

1.正确佩戴臂带:使袖带气嘴向下,确保袖带的下边缘距离肘关节2-3cm,袖带可绕上臂旋转在任意位置佩戴。

2.正确测量姿势:将下手臂平放在桌面上,掌心向上,身体坐直,并将袖带中心与心脏位置处于同一高度。

3.正确测量状态:测量前,需静坐5分钟,在进行测量。在饭后、运动后、情绪激动等情况下,皆不宜测量。

 

参考文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亮点、 要点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