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麻醉后要平卧?
供稿:本站编辑 发布时间:2025-03-31 浏览量:118次

在麻醉(尤其是椎管内麻醉,如腰麻或硬膜外麻醉)后,医生通常会要求患者平卧6-8小时,主要原因如下:

1. 预防头痛(最常见原因)

机制:椎管内麻醉需要通过细针穿刺硬脊膜(腰麻)或硬膜外腔(硬膜外麻醉)。如果脑脊液从穿刺孔漏出,可能导致颅内压降低,引发低压性头痛(表现为坐起或站立时剧烈头痛,平卧缓解)。

解决方法:平卧可减少脑脊液外漏,促进穿刺孔自然闭合。现代细针技术已降低风险,但仍是常规预防措施。

2. 避免血压骤降

机制:椎管内麻醉会阻断交感神经,导致下肢血管扩张、血液淤积,突然坐起或站立可能引发体位性低血压(头晕、眼前发黑甚至晕倒)。

解决方法:平卧帮助血压稳定,术后需逐步过渡到坐起、站立(如先摇高床头30°适应)。

3. 减少麻醉药物扩散(硬膜外麻醉后)

机制:硬膜外麻醉后,过早改变体位可能导致药物向头侧扩散过多,抑制呼吸或心跳。

解决方法:平卧保持药物作用范围稳定,尤其适用于术后镇痛泵患者。

4. 其他特殊情况

全身麻醉后:部分患者需平卧至完全清醒(防误吸或坠床),但并非强制6小时,以恢复情况为准。

眼科/耳科手术:特殊体位要求(如避免眼压升高或术区出血)。

注意事项

禁枕枕头(腰麻后):保持头部与脊柱水平,进一步减少脑脊液压力变化。

例外情况:

某些医院采用更细的穿刺针(如25G-27G)或新型技术(如“铅笔尖式”针头),可能缩短平卧时间,需遵医嘱。

简单来说,平卧主要是为了预防头痛和血压波动,是麻醉后重要的安全措施。具体时间需根据麻醉方式和个体情况调整,务必听从医护人员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