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乙肝患者要不要打干扰素?怎么打?
供稿:本站编辑 发布时间:2025-03-31 浏览量:128次

目前针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治疗的药物主要为核苷(酸)类似物( NA )和干扰素。核苷(酸)类似物,虽然可以实现HBV-DNA转阴,部分患者可以实现大三阳转为小三阳,但难以实现乙肝表面抗原(HBsAg)转阴,并且停药后复发率高。而干扰素不仅能直接抑制病毒复制,并且具有调节机体免疫的作用,此外干扰素还有抗增殖、抗肿瘤的作用,对延缓肝硬化进展和降低肝癌的发生,改善远期预后也具有良好的作用。因此,“要不要打干扰素?怎么打?”也成为了部分乙肝患者的困扰。

什么是干扰素?

干扰素是一类由免疫细胞产生,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多种作用的糖蛋白。得益于基因工程研究和工艺的进步,我们现在可以实现干扰素的批量生产,并使其能在体内较长时间发挥作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聚乙二醇干扰素α”,又叫长效干扰素。

要不要打干扰素?

要不要打干扰素,首先我们得明白干扰素能为我们带来什么?核苷类药物和干扰素都是指南推荐的一线抗病毒药物,两者都具有优异的抗病毒效果,都能用于慢乙肝的治疗[1]。但相较于核苷类药物,干扰素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可以实现表面抗原消失(乙肝转阴):也就是实现慢乙肝临床治愈,摘掉乙肝“帽子”的人群。指南中明确指出,基于聚乙二醇干扰素α的治疗方案,可以使部分慢乙肝患者实现表面抗原转阴,实现临床治愈。

能尽可能降低肝癌风险除了抗病毒和免疫调节的作用以外,长效干扰素具有抗增殖、抗肿瘤的作用。研究表明,长效干扰素可以在核苷类似物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慢乙肝约90%的肝癌发生风险。对于肝癌高危人群,长效干扰素预防肝癌的效果也明显优于核苷类药物。也有研究认为,经过干扰素治疗后,即便没有实现临床治愈,也能降低肝硬化和肝癌风险。

特殊人群的抗病毒治疗部分慢乙肝患者使用核苷类药物期间,会出现应答不佳或者低病毒血症的情况。表现为即使长时间规范使用核苷类药物,HBV-DNA依旧能够检测到,对于这部分患者,可以联用长效干扰素,增强抗病毒抗病毒治疗效果。

我能打干扰素吗?

根据指南,以下几种情况是长效干扰素的绝对禁忌证:妊娠或短期内有妊娠计划、精神病史(具有精神分裂症或严重抑郁症等病史)、未能控制的癫痫、失代偿期肝硬化、未控制的自身免疫病、严重感染、视网膜疾病、心力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基础疾病。也就是说,符合以上条件之一的患者,一般是不能进行长效干扰素治疗的。

而甲状腺疾病、既往有抑郁症史、未控制的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代偿期肝硬化属于干扰素的相对禁忌证,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身体状态、风险和收益进行综合评估。

干扰素的使用方法

聚乙二醇干扰素α是皮下注射给药,注射之前需肉眼观察液体,如果发现液体出现颗粒或颜色改变,应该弃用。推荐注射部位是肚脐周围或者大腿外侧。

另外,长效干扰素需要在2-8摄氏度进行低温保存,一般为每7天使用1次,具体需要多少天则需要听从医生的意见。如遇到特殊情况,无法按照常规时间进行注射,可以告知医生,在医生的指导下提前或延后一天注射也是可以的,后续按照常规时间注射即可,一般不影响整体的治疗效果。

干扰素要打多久?

一般情况下,干扰素需要每周注射一次,整个疗程为48周,也就是1年,不过具体的疗程也可能会根据每个人的病情、身体状态、用药后的反应进行缩短或延长。就比如说,如果表面抗原下降明显,但原本比较高,48周也没有实现转阴,可以延长治疗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