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喜可贺,中国医生帕金森病领域原始创新发现
供稿:本站编辑 发布时间:2025-03-31 浏览量:101次

帕金森病是神经系统常见的退行性疾病,常导致患者动作迟缓、静止性震颤、肌强直等运动症状,以及便秘、嗅觉减退、焦虑抑郁及体位性低血压等非运动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给患者、家庭及全社会带来沉重的疾病、照料和经济负担。目前临床上以药物及手术治疗为主要手段,虽能改善症状,但仍没有任何一种方法能阻止甚至延缓疾病进展。

就在今年2月,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发布中国医生团队重磅科研成果,这是帕金森病研究领域中里程碑式的新发现,有望开启帕金森病靶向治疗新时代。

这项由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郁金泰教授团队领衔的研究,通过5年攻关,在全球首次发现了帕金森病治疗原始创新靶点FAM171A2,并筛选出有潜力的小分子候选药物。

关于帕金森病发病致病原因的前期研究中提示,在帕金森病患者的大脑里,存在一种名为病理性α-突触核蛋白的致病蛋白,这种蛋白最早可以出现在发病前的15年,它们发生了错误折叠并可聚集,破坏神经元的正常功能并导致神经元死亡。起初患者感受不到任何异常,但随着时间推移,这些有毒蛋白会四处扩散入侵邻近的正常神经元,诱导更多脑区的α-突触核蛋白聚集和神经元死亡。当累及中脑黑质区域时,会导致多巴胺能神经元死亡,产生最为常见的帕金森病运动症状,而进一步传播至大脑皮层时,患者会出现记忆力下降等认知障碍症状,直至最后完全丧失生活能力。

郁金泰团队通过5年临床与基础研究,证实神经元膜受体蛋白FAM171A2是病理性α-突触核蛋白传播的关键“导火索”,其具有调控α-突触核蛋白聚集和神经元摄取的功能,其含量与患者脑内病理蛋白水平呈正相关。编码该蛋白的基因FAM171A2在帕金森病患者中的表达,相比健康人显著升高,和疾病发展具有强关联性。研究团队进一步构建了神经元中FAM171A2敲除的帕金森病动物模型。实验结果显示,一旦将小鼠的FAM171A2敲除,大脑里有毒蛋白的聚集和传播迅速得到抑制,神经元死亡明显减少,反向验证了这可能是治疗帕金森病的关键。其临床意义在于:阻断FAM171A2可延缓帕金森病进展,为早期干预提供新策略。研究团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通过蛋白结构预测和虚拟筛选,在7000多种小分子化合物中找到了一种小分子。在动物实验中验证,发现注射了这种小分子后,小鼠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对致病蛋白纤维的摄取被显著抑制。目前,郁金泰团队已经申请了“干预FAM171A2治疗帕金森病”的国际专利。

郁金泰团队的研究实现了从基础发现到临床转化的全链条创新,为帕金森病治疗提供了“从0到1”的原始突破,中国在全球帕金森病领域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新疗法有望延缓疾病进程,未来有望治疗千万帕金森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