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手指”和“抽血”做化验,哪个结果更准确?
供稿:本站编辑 发布时间:2025-03-31 浏览量:122次

在日常做化验时,常用的有静脉采血和末梢采血两种采血方式。

静脉采血,是从人体静脉中采集血液标本,一般选肘正中静脉,即为大家印象中的“抽血”。

末梢采血,是从人体四肢的毛细血管中采集血液标本,一般选手指或耳垂,婴儿可选足跟,因选用手指指端较为常见,因此常被大家称为“扎手指”。

首先来说说“扎手指”与“抽血”所采集的血液的区别。

“扎手指”采血的方法比较简单,采集到的血属于毛细血管的血液。如果刺得不够深,需要过度挤压采集足量的血,那么血液中可能会混入一些组织液;如果刺得太深或者位置不妥,有可能采到小动脉的血液。这些都有可能影响到部分的检查结果。

而“抽血”是从浅表的皮下采血,不需要挤压,也不会采到动脉血,所以血液成分就稳定很多。虽然穿刺操作比“扎手指”复杂,但是监测的结果相对来说数值更加稳定,也能更加准确的反映人体内真实的情况。除了血气分析等少数情况外,临床常用的血液化验指标都是以静脉血为参考标准的。

然后来说说“扎手指”与“抽血”受检测环境影响的区别。

“扎手指”是一个相对开放性的收集血液的过程,整个过程受环境温度影响比较大,也存在皮肤、空气等对标本造成污染的可能,另外末梢血标本易发生溶血,且检测结果会随检测时间变化,重复性差,当结果出现异常需要复检时,一般需要重新取血。

而“抽血”,是一个完全封闭的过程,采血速度较快,避免了标本与外界空气等其它干扰物质的接触,杜绝被外界污染的可能性,且检测结果稳定。

再来说说“扎手指”与“抽血”在应用上的区别。

“扎手指”应用范围很窄,通常用于血量(<0.1ml)的检验项目,如血常规(血细胞计数)、血糖、血细胞形态检查等,还可用于恶性肿瘤、白血病等重症患者在化疗期间进行的血液动态监测〔1〕。

而“抽血”应用十分的广泛。二者基本属于一个包含关系。

综合以上,再来说说“扎手指”与“抽血”化验结果的区别。

血细胞计数方面:

有研究表明,两种采血方法在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平均红细胞体积等指标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但由于“手指血”采血方法的缺陷,在有些方面也存在一定差异。如:组织液的混入可能会加速了血小板的聚集,使血小板计数减少;反复挤压会使得白细胞发生破碎,检测结果上表现为白细胞计数升高〔2〕。

血糖检测方面:

“手指血糖”检测的是全血,而“抽血”检测的是血浆。近年来,新型血糖仪大多采用了血浆校准,即血糖仪检测数值已经换算成血浆值。因此空腹状态下,末梢与静脉血糖值比较接近;而餐后,由于末梢血是动静脉混合血样,葡萄糖水平会略高于静脉血,当然其差异大小因不同仪器而异〔3〕。

虽然两者检验结果存在差异,但是尚可接受,并不影响医生的判断。

“扎手指”缺点这么多,能不能被“抽血”所取代呢?在化验时我们需要怎么选择呢?

“扎手指”目前还不能被取代!“扎手指”和“抽血”,主要是采血部位不同所带来的差异,本质上并没有太大的不同。都可以作为血液化验的标本。不同的采血方法,它们有各自的适用人群。

总体来说,“扎手指”的方法方便,快捷,痛苦小,适用于仅需微量血液的快速检测和筛查或婴幼儿、特殊成人患者;而“抽血”则可以获得更为稳定和可靠的检测结果,适用于需要准确诊断和治疗的情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推荐静脉采血。

其实有了各自的适用人群,我们遵循医嘱就行,并不用去纠结该如何选择了。

参考资料:

〔1〕韩秋青、王爱玲、韩风杰《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J〕.当代医学.2010.16(26):85-86

〔2〕林萍、余建华《静脉血与末梢血用于血液常规检验时检测结果比较》中国基层医药2025.11.22(22):3448-3450

〔3〕王煜非、张爱芳等《空腹和餐后手指末梢血糖与静脉血糖浓度差异的比较分析》中国糖尿病杂志2013.9.5(9):547-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