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梗阻:肠道"大塞车",肠道安全需警惕
供稿:本站编辑 发布时间:2025-03-31 浏览量:106次

肠道里的"交通事故"

肠梗阻是指肠内容物因各种原因无法正常通过肠道,就像高速公路发生严重堵车。这种急症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段,从新生儿到老年人都可能中招。根据最新临床数据,肠梗阻约占急腹症病例的20%,其中以术后肠粘连导致的梗阻最为常见。

临床表现:

肠梗阻的四大典型症状:痛、吐、胀、闭。

痛:腹痛。不通则痛,当肠道出现堵塞时,大多数患者会出现肚脐附近的疼痛,阵发性或持续性,绞痛或胀痛等。

吐:恶心、呕吐。由于肠管发生堵塞,肠道的气体和内容物无法向下通过,只能向上反流所导致。

胀:腹胀。腹胀由肠管内气体和粪便堆积引起。其程度与梗阻部位有关,梗阻部位越低,腹胀越明显。高位梗阻因频繁呕吐而腹胀不明显;低位及麻痹性肠梗阻全腹腹胀显著。腹部隆起不对称,是肠扭转等闭袢性肠梗阻的特点。

闭:停止排气排便。肠管发生梗阻,气体和粪便无法排出。但是在梗阻初期,尤其是高位梗阻,其下面积存的气体和粪便仍可排出,因此易误诊为无肠梗阻或不完全肠梗阻。

肠根阻的六大常见肇事原因

1. 术后肠粘连(占机械性梗阻的60%)

2. **肠道肿瘤(中老年人要特别警惕)

3. 肠套叠(2岁以下婴幼儿高发)

4. 肠扭转(多发生在饱餐后剧烈运动时)

5. 粪石梗阻(老年人长期便秘常见)

6. 疝气嵌顿(腹股沟疝患者突发剧痛要当心)

辅助检查:

腹部平片显示“气液平面”,是肠梗阻的典型诊断依据。

治疗措施:

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主要方式为禁食水,胃肠减压,通便灌肠,纠正水和电解质失衡,防止感染。

一旦诊断明确,应立即进行胃肠减压,以减轻腹胀。胃管保持在胃内,可吸出由肠管逆流到胃内的液体与气体,从而减少肠管膨胀的程度。对于单纯性粘连性肠梗阻,仅用胃肠减压与静脉输液,有时可以解除梗阻,避免再次手术。

手术治疗的适应症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机械性完全性肠梗阻,各种类型的绞窄性肠梗阻,其手术原则和目的是在最短手术时间内以最简单的方法解除梗阻或恢复肠腔通畅。

2.肿瘤性肠梗阻。

3.腹痛突然加重:高度肠绞窄、肠管破裂。

4.积极保守治疗仍腹胀、腹痛不缓解,出现发热等病情加重的情况。

肠梗阻的预防宝典:

1.注意饮食结构,多食高蛋白、高纤维、易消化的食物,少食用黏糯、不易消化以及坚硬粗糙的食物,避免暴饮暴食。

2.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特别是便秘的患者,要多饮水,多按摩腹部以促进肠道蠕动。

3.每天保持好心情,适当体育锻炼,出现腹痛腹胀等情况及时就医。

4.中老年人定期体检,积极治疗肠道疾病,如克隆恩病、结肠憩室炎、肠道肿瘤、腹壁疝、腹内疝等。

5.腹部手术后早期下床活动。

6.勿滥用抗生素。滥用抗生素可能会破坏肠道菌群,影响肠道功能,增加肠梗阻发生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