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皮样囊肿VS皮样囊肿
供稿:本站编辑 发布时间:2025-03-31 浏览量:140次

作为一名超声科医生,今天要和大家聊聊皮肤下那些“小包包”的秘密。很多人摸到身上有个鼓包就紧张:“这是肿瘤吗?会癌变吗?”别慌!最常见的可能是表皮样囊肿或皮样囊肿,虽然名字像“双胞胎”,但区别大着呢!

一、它们的“身世”不同

1. 表皮样囊肿——“后天的钉子户”

来历:皮肤受伤(比如挤痘痘、扎刺)后,表皮细胞悄悄“掉”进真皮层,慢慢堆积成一个“垃圾袋”,里面装满角质(像头皮屑一样的东西)。

性格:安静宅男,不惹事,但被细菌感染时会“发火”——红肿疼痛!

2. 皮样囊肿——“天生的淘气包”

来历:妈妈怀孕时,宝宝皮肤发育过程中“漏装”了一点零件,这些零件(比如毛囊、汗腺)在身体里乱跑,长成一个“百宝袋”,里面可能有油脂、毛发甚至牙齿!

性格:从小就有,喜欢藏在奇怪的地方(比如眼眶、屁股缝附近),悄悄长大可能压迫邻居(神经、骨头)。

二、怎么区分它们?

看位置

表皮样囊肿:喜欢“住”在浅层,比如头皮、脸、后背(像痘痘的豪华版)。

皮样囊肿:偏爱“隐秘角落”,比如眼眶周围、尾骨附近(像藏在沙发缝里的玩具)。

摸手感

表皮样囊肿:硬邦邦的“石头”,捏不动,表面光滑。

皮样囊肿:软乎乎的“橡皮球”,可能有波动感(像装了水的气球)。

超声下的“真面目”

表皮样囊肿:

✅ 囊壁厚,像鸡蛋壳

✅ 里面是均匀的“雪花屏”(角蛋白)

✅ 偶尔有“千层饼”结构(角蛋白分层)

皮样囊肿:

✅ 囊壁薄,可能带“小星星”(钙化)

✅ 里面像“八宝粥”(混杂油脂、毛发)

✅ 超声能看到“毛线团”(毛发强回声)

三、需要治疗吗?

表皮样囊肿

没事时:不痛不痒可以观察,但可能缓慢长大。

发炎时:红肿热痛!需涂药/吃药消炎,等稳定后手术“连根拔起”(否则会复发)。

皮样囊肿

建议早切:尤其长在危险部位(如眼眶),避免压迫神经。

手术关键:必须完整剥掉“袋子”,如果破裂会刺激周围组织!

重要提醒!

1. 别手欠! 不要自己挤囊肿!可能感染扩散,留疤更难治。

2. 及时就诊:如果包块快速长大、疼痛、影响活动,赶紧看医生!

3. 超声检查:无创又便宜,能帮你看清“包包”底细。

自测小贴士

✅ 长在浅层+硬硬的 → 可能是表皮样囊肿

✅ 出生就有+位置奇怪 → 警惕皮样囊肿

❌ 无论哪种,别百度治病,找医生才靠谱!

希望这篇“囊肿揭秘”能帮大家放下焦虑!如果身上有“小包包”,记得找超声医生拍个“透视照”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