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第三医院开设多学科体重管理门诊!
供稿:本站编辑 发布时间:2025-03-31 浏览量:132次

在刚刚闭幕的2025年全国两会上国家卫健委负责人提出将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行动引导医疗卫生机构设立体重门诊,我院也集合各专科专家组建健康体重管理门诊,从以往的“单一治疗”到“多学科诊疗MDT全病程管理”,旨在推动肥胖和慢性疾病防控工作,通过多学科合作,为肥胖人群提供更专业、全面、个性化的减重及健康管理方案,从根本上改善代谢、行为模式和生活质量,降低相关疾病风险,达到理想减重效果。

“10步问诊”到“多学科联治”

在武汉市第三医院体检中心,刚拿到体检报告的刘先生发现体重指数超标,转身走了不到10步,就坐到了营养科诊室——这是该院今年刚推出的“体检+体重管理”无缝衔接服务。过去体检完,超重的人得再挂号、排队、换楼找营养科,现在“转身就能问”。

减肥前先“签约”

1个肥胖患者对应N个学科专家

“近年来,BMI大于24的超重及肥胖人群逐年增加。”该院体检中心主任刘冲提到,肥胖会影响全身健康。过度肥胖本身也是一种病。

2024年,三医院上线了名为“营养减重全病程管理”的小程序。患者在营养科看诊结束后,需要在小程序上“签约”,即承诺健康生活打卡,专属群内“1对N”服务即刻启动:医生每日推送定制食谱,监督运动打卡,患者三餐拍照上传。

“以前减肥靠‘饿’,现在知道怎么科学吃。”患者张云(化名)展示手机记录:早餐从炒粉配甜米酒,变成玉米、牛奶配水煮蛋;晚餐的红烧猪肝换成清蒸武昌鱼。

三餐履行“减肥万能公式”

44岁的他12天“掉脂10斤”

3月12日上午9点,MDT门诊室内,44岁的李峰(化名)第一次参加会诊。屏幕上,一行醒目的红字标出他12天内的体脂变化:“体脂肪量下降5.3kg”。他抬头望向围坐在圆桌前的7位专家,憨笑着说:“我这辈子第一次看到脂肪‘跑’得比体重还快!”

这位体重曾达109.5公斤的车辆管理员,一度陷在“越忙越胖”的怪圈里:每天搬运车辆5小时,汗水浸透工装,收工后却用热干面、糯米鸡“犒劳”自己。去年12月,李峰因急性心梗入院,检查后发现因为肥胖,体内“危机四伏”: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心血管狭窄……

待到病情稳定,李峰被纳入到MDT门诊的首诊范围内。营养科主任付娟首先从营养学角度,为他传授了“减脂万能公式”:1拳杂粮+1掌蛋白+2拳蔬菜。针对李峰爱喝的排骨藕汤,她支招:“焯水去浮沫,莲藕当主食,喝汤前先涮油。”

12天后,配以工作时的运动消耗,李峰的人体成分报告显示:体脂狂降5.3公斤,肌肉反增0.6公斤。对于这类大体重

多学科“破壁”

从“各治各的”到“组团作战”

“肌肉量增加0.6kg,这是‘运动+优质蛋白’的功劳!”营养科崔蔚医师汇报着营养指标,指着李峰的搬运工作记录,语速飞快。

内分泌科接过话头:“恩格列净控糖抑食欲,但必须配合他的劳动强度调整剂量。”他转向李峰:“明天开始,每天早饭前测血糖,数据同步到小程序。”

“舌苔白裂、手脚冰凉,典型的寒湿淤堵。”中医科把完脉,建议他配合中药排汗湿,“下周可以来埋线,配合火龙罐治疗减轻体重,让你‘泄’掉黏滞的脂肪。”

消化内科敲了敲桌子:“双抗药和麻辣牛蛙不能共存!从今天起,辣度超过老干妈的菜一律禁食。”

.......

MDT会议当天,营养科、内分泌科、中医科、消化内科等科室专家为李峰的下一步减重计划给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

李峰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要点,他边写记边点头:“以前看病像无头苍蝇,心内说控盐、营养科让吃杂粮、中医喊戒冷饮……听得我脑袋炸。现在一个号看遍专家,踏实!”

“减重不是‘瘦着玩’,而是防病于未然。BMI大于28的肥胖患者,我们会建议他们到减重MDT门诊就诊。”武汉市第三医院门诊办公室负责人祝芬说,肥胖是疾病的“上游”,必须打破科室壁垒。

据介绍,MDT模式通过多学科协作还解决传统诊疗的三大痛点,精准干预:针对代谢型、激素型等不同肥胖成因匹配科室资源;长期管理:营养科追踪饮食、中医科调节体质,降低复胖风险;身心兼顾:整形科修复外形提升自信;消化科保障胃肠健康。

减重MDT门诊专家会诊现场

多学科健康体重管理MDT联合门诊>>>

首义院区:二楼外科11号诊室 临床营养科首诊

光谷院区:五楼体检中心11号诊室 临床营养科首诊

文稿编辑:长江日报记者赵萌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