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看待医疗辐射
供稿:本站编辑 发布时间:2025-03-31 浏览量:117次

辐射是能量在空间中的传播现象,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和医疗活动中。根据能量水平和作用机制,辐射可分为电离辐射(如X射线、γ射线)和非电离辐射(如可见光、无线电波)。医疗影像检查(如X光、CT)主要涉及电离辐射,而公众常因缺乏知识对其安全性产生误解。以下将介绍医疗辐射与自然辐射,帮助公众科学认知辐射风险。

一、自然辐射:无处不在的本底暴露

自然辐射来源于宇宙射线、地壳放射性物质(如铀、钍)及空气(如氡气)。全球人均年自然辐射剂量约2.4毫西弗(mSv),具体分布如下:

1.宇宙射线:海拔每升高2000米,辐射剂量增加1mSv/年。例如,乘坐一次10小时跨洋航班,乘客接受的辐射剂量约0.03-0.05mSv,相当于拍摄1-2张胸片的辐射量。

2.土壤与建材:花岗岩、砖房释放的氡气贡献约1.3mSv/年,是自然辐射的主要来源。

3.食物与人体:人体内含天然放射性核素(如钾-40),一根香蕉的辐射剂量约0.0001mSv,需食用2万根香蕉才等效于一次胸片检查。

二、医疗辐射:可控的诊疗工具

医疗辐射通过X射线、CT等设备产生,其剂量严格遵循合理可行的最低剂量。常见检查的典型辐射剂量如下:

1. X光检查:单次胸片约0.1mSv。

2.CT检查:辐射剂量相对x线较高但信息价值显著。例如,头部CT约2mSv,腹部CT约5-20mSv。

3.介入放射学:血管造影等复杂操作可能达到5-15mSv。

现代CT设备通过迭代重建算法和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可将辐射剂量降低30%-50%。例如,低剂量肺癌筛查CT的辐射量已控制在1-2mSv,接近半年自然辐射水平。医疗辐射的致癌风险概率极低(如10mSv剂量的终身致癌风险约0.05%),远低于吸烟(20%)、空气污染(2%)等常见危险因素。

三、理性认知与科学防护

1.正当性原则:医生需评估检查的临床必要性,避免非适应证检查。

2.防护措施:铅围裙、甲状腺防护等可减少非检查部位受照剂量。

3.特殊人群:孕妇和儿童采用超声、MRI等无辐射技术替代。

综上所述,医疗辐射作为疾病诊疗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工具,在严格的质量控制之下,其剂量是处于安全范围之内的。作为公众,我们应该摒弃“恐辐心理”,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合理地选择影像检查项目,从而实现健康获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