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骨折术后应该如何恢复吗?
供稿:本站编辑 发布时间:2025-03-26 浏览量:227次

“伤筋动骨一百天”,骨科手术后真的只需要静养吗?为什么有人越养越疼,甚至留下后遗症?今天,我给大家讲讲骨科康复的5大误区,教你如何恢复。

误区1:绝对静养=恢复快?错!

很多人认为手术后必须“一动不动”,甚至长期卧床。但真相是:过度静养可能让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甚至引发血栓!

做法:根据医生建议,术后早期进行被动活动(如家属辅助抬腿)或等长收缩训练(肌肉绷紧放松),促进血液循环,防止粘连。

误区2:疼了才要康复?太晚了!

“等不疼了再锻炼”是多数患者的误区。实际上,康复黄金期在术后1-3周内,错过可能导致永久性功能受限。

做法:康复计划需个体化定制,例如:膝关节置换术术后第2天开始踝泵训练;腰椎骨折一般3周后逐步进行核心肌群激活;肩袖损伤一般在6周内避免主动抬臂,但需被动活动前屈90°,外旋20°。

误区3:康复=使劲拉伸?小心二次损伤!

网上热传的“掰腿“开肩”动作盲目模仿风险极大!暴力拉伸可能撕裂韧带、加重炎症。

做法:1.无痛范围内活动(疼痛≤3分/10分);2.循序渐进增加角度(每天5°-10°);3.结合理疗来进行康复,常用的理疗有超声波治疗仪、冲击波等来缓解僵硬。

误区4:补钙万能?营养没吃对!

喝骨头汤、狂补钙片就能加速愈合?其实骨头汤钙含量只有牛奶的1/10,脂肪却超标了;过量补钙可能引发便秘、结石;蛋白质、维生素D、锌才是骨骼修复的关键!

做法:推荐优质蛋白如鸡蛋、鱼肉、豆制品;促愈合食物如西兰花、猕猴桃、坚果;还需要控糖控盐,高血糖会延缓骨愈合!

误区5:康复是医生的事?你才是主!

依赖医生推拿、理疗,回家却“躺平摆烂”?主动参与才能事半功倍!

做法:居家康复神器有弹力带,3组弹力带动作练全身肌力;筋膜球可以放松足底、缓解腰痛;手机APP记录术后步态。

常用的康复治疗措施:

1.关节松动术:

关节松动技术可有效的恢复所失去的关节内动作而不对关节软骨造成创伤或压迫骨折部位。开始于温和的牵拉,在可以预见关节反应后逐渐增进强度。

2.牵拉肌肉:

固定期后使用固定-放松与主动-收缩技术,强度可以视病患的耐受性而控制。监测收缩力度是很重要的,并且直到影像学证实骨折愈合之前,不适合在超出骨折部位应用阻力或牵拉力,以避免在骨折部位形成弯曲力。

3.功能性活动:

病患可以谨慎地恢复正常活动。在固定后初期,不伤害无力肌肉、软骨、骨骼及结缔组织是很重要的。下肢骨折后,必须持续部分承重,达几个星期,直至骨折部位完全愈合,方可完全的承重。

4.肌力和肌耐力训练:

固定术后2~3周,由于无论骨或软骨都不能容忍过度的压缩或弯曲力量,所以以轻微的等长运动开始。随着关节内动作和关节活动范围(ROM)改善则进展到在适当范围做轻微的阻力运动。阻力应施与骨折近端处,直至达到骨性愈合。一般急性期(0-2周):冰敷消肿,保护性活动;恢复期(2-6周):逐步增加关节活动度;强化期(6周后):肌力训练+功能重建(如上下楼梯模拟)。

骨折功能锻炼需要注意功能锻炼活动以恢复患处肢体的原有生理功能为中心。上肢各种活动要以增加手的握力为重点,下肢以增强其负重、步行能力为重点。功能锻炼活动要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随着骨折部位稳固程度的增加,活动范围应由小渐大,活动次数由少至多,活动强度由弱到强。但自我不能感到太疲劳,骨折处不能发生疼痛明显加重。骨科康复不是“熬时间”,而是“拼科学”,避免“越治越伤”的悲剧!如有任何问题都可咨询我们,电话:027-65399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