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敷即是冷敷,指的是用冰块、化学冰袋或冷湿毛巾敷于头额、鼻部、四肢外伤等部位皮肤上,达到解热、消肿、止痛等作用。对发热性疾病(如细菌性肺炎),患者额头、腋窝冷敷可以降温;对于外伤(如四肢挫伤)和出血病人(鼻出血),患者受伤或出血部位冷敷可有效止血、止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扭伤、摔伤、骨折常常会用到冰敷来缓解疼痛、减轻肿胀,冰敷似乎成了一种简单易行的“万能”应对方法。然而,你真的会正确冰敷吗?其实,冰敷远非“一敷了之”这么简单,依据不同年龄、不同体质、不同病史,冰敷的方式也大有讲究。今天,就让我们深入剖析一下冰敷的个性化治疗。
1.儿童:娇嫩之躯,谨慎冰敷
儿童的身体正处于快速发育阶段,皮肤娇嫩,体温调节中枢也尚未发育完善。在对儿童进行冰敷时需格外谨慎。例如,当儿童因轻微摔伤导致局部肿胀时:
冰敷时间不宜超过10分钟,冰袋温度应控制在20°C左右,避免过低温度刺激皮肤,造成冻伤。家长务必全程密切监护,一旦发现孩子有不适反应,应立即停止冰敷。
2.成年人:灵活调整,适应需求
成年人的身体机能相对稳定,但生活中的各种状况也会对冰敷需求产生影响。以运动损伤为例,当成
年人遭遇急性运动损伤,如肌肉拉伤、关节扭伤时,在损伤后的前72小时内,可采用间隔冰敷的方式,若使用常规冰袋(温度约0-5℃),每次冰敷15-20分钟,每2-3小时进行一次。若采用温度稍高的凝胶冰袋(温度约10-15°C),每次冰敷时间可适当延长至20-30分钟,每3-4小时进行一次。
3.老年人:身体脆弱,控制时长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血管弹性逐渐下降,血液循环功能也有所减弱。老年人在进行冰敷时,要特别注意控制时长和温度。比如,当老年人因关节炎发作出现关节疼痛时候,若进行冰敷,温度应保持在15-20°C,每次冰敷时间不宜超过15分钟。每天冰敷次数不宜过多,以免引起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加重不适症状,老年人在冰敷前,最好先咨询医生的意见。
冷敷的即时效应(0-15分钟)血管收缩:冰敷会刺激血管平滑肌收缩,毛细血管直径减小,血流减缓。这有助于减少局部肿胀和炎症反应,降低组织代谢率减少氧耗,暂时性止痛,通过减缓神经传导。在冰敷停止后,低温导致血管调节功能紊乱,复温时可能出现过度的血管扩张,即Hunting反应,可能加重肿胀和疼痛。
那什么是Hunting反应?也称为冷诱导血管舒张反应,是人体在暴露于低温环境时的一种生理保护机制。当皮肤或组织长时间暴露在寒冷环境中时,血管会经历周期性收缩和舒张,以防止组织冻伤并维持局部血液循环。Hunting反应通常表现为血管收缩和舒张的周期性交替,周期约为5-15分钟。这种周期性变化有助于在维持核心体温的同时,保护局部组织免受低温损伤。在寒冷环境中,Hunting反应帮助人体适应低温,减少寒冷对肢端,如手指、脚趾的伤害。
冷敷可以使用医用冰袋、矿泉水、碎冰块与水混合物等;切勿冰袋与皮肤直接接触,需要使用一毛巾或垫布包裹;冰敷时间切勿过长,10-15min因人而异;
冰敷有四个阶段,冰冻感-烧灼感-疼痛感-麻木感,当麻木感出现需立即结束冷敷,一般急性损伤48小时-72小时以内,每日间隔2-3小时一次,如果疼痛加重、肿胀加重等,时间可缩短至间隔1-2小时一次。冰敷结束疼痛减轻之后,再适时配合其他运动、牵伸等。如您还有什么问题需要咨询,可来院检查或咨询我们,电话:027-6539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