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停药引发甲状腺危象
32岁的陈女士半年前因心慌、手抖、体重骤降就诊,确诊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医生开具了抗甲状腺药物,叮嘱她定期复查。起初陈女士按时服药,症状逐渐缓解,但听说“甲亢药伤肝”“吃久了会依赖”,便自行停药。两个月后,她因高热、昏迷被送医急救,诊断为“甲状腺危象”。经抢救脱险后,陈女士懊悔不已:“我以为甲亢好了就不用吃药,没想到差点丢了命!”
什么是甲亢?
甲亢是因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导致的代谢亢进综合征。常见症状包括心慌手抖、怕热多汗、易怒失眠、体重下降等,严重者可出现突眼、甲状腺肿大。若不规范治疗,可能引发心脏病、骨质疏松甚至危及生命的甲状腺危象。
甲亢治疗误区:必须终身服药?
许多患者对抗甲状腺药物存在误解:
1. “药物伤肝,能不吃就不吃”
——抗甲状腺药物确实存在肝功能损害风险,但发生率不足1%,且医生会定期监测指标。擅自停药导致病情反复,危害远大于药物副作用。
2. “吃久了会药物依赖”
——甲亢药物通过抑制甲状腺激素合成起效,疗程通常为1.5-2年,约50%患者停药后可长期缓解。所谓“依赖”实为疾病本身未控制,需继续治疗。
3. “只有手术或碘131才能根治”
——放射性碘治疗和手术虽可快速控制甲亢,但可能引发终身甲减,需长期服用甲状腺素。药物治疗仍是轻中度甲亢的首选。
医生提醒:个性化治疗是关键
1. 药物选择:甲巯咪唑(赛治)和丙硫氧嘧啶需根据病情、肝功能等个体化使用。
2. 定期复查:每1-3个月需检测甲状腺功能、血常规和肝功能等。
3. 生活方式:严格忌碘(海带、紫菜等),避免熬夜、情绪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