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结石预防
供稿:本站编辑 发布时间:2025-03-10 浏览量:326次

胆囊结石发病率高,约为9% - 10%,全国约有1.5亿胆囊结石患者。以下是关于胆囊结石预防的科普知识:

一般人群的预防措施

及时减肥

肥胖不仅影响颜值,还会增加多种疾病的发病风险。研究表明,体重指数(BMI)的增加会提升胆囊结石的形成率,加快胆囊结石的生长速度。所以,维持正常体重,对肥胖人群积极减重,可降低胆囊结石的发病率。

合理膳食

不良的饮食习惯是很多疾病的重要发病因素,合理膳食有助于预防胆囊结石:

• 高纤维素食物:多吃蔬菜水果等高纤维素食物,有助于降低疏水性胆汁酸含量,改善胆固醇代谢,预防结石形成。

• 减少垃圾食品摄入:减少高卡路里的垃圾食品摄入,可降低结石发生率。

• 增加维生素C摄入:增加维生素C的摄入,也能降低结石发生率。

• 规律饮食:规律的饮食习惯很重要,正常吃早餐可使胆囊的排空更加规律,有助于预防胆囊结石。还可推荐按时进餐,避免两餐间歇过长,减少胆汁酸肠肝循环的阻断时间。也可在三餐之后临睡前增加一次小餐,缩短一夜的空腹时间,经常排空胆囊,促使胆汁酸的循环,减少胆汁在胆囊中的停留时间,但这种饮食方式可能增加热卡摄入,有导致肥胖的危险,需注意。

适量运动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对于结石的预防能起到积极作用,可明显降低有症状结石的发生率。一项纳入25639人、历时14年的研究显示,运动强度较高人群(相当于脑力劳动者每天保持运动1小时)可把有症状结石的发生率降低70%。

其他饮食注意事项

食物中含有较多的饱和脂肪酸及胆固醇,大量摄入会导致胆囊结石的发生,应该多吃一些富含植物性脂肪的海鱼、豆类、坚果等,避免摄入高蛋白、高脂肪的动物性食物,以防止胆囊结石的形成。

高危人群的预防

识别高危因素

流行病学指出,年龄增加、女性、多产妇、有印第安遗传基因的人种、高脂血症等都是危险因素。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瑞金医院研究表明,除上述特征外,高危因素还包括血清DCA增加、胆囊收缩减弱、胆囊壁增厚,其中胆囊形态和功能改变的预测意义最明显。

预防措施

• 饮食调节和增加体力活动:同一般人群的预防措施,包括避免肥胖、增加钙和纤维素摄入、减少饱和脂肪酸摄入、定期进餐和增加运动等。

• 药物预防:对于长期接受生长抑素或生长抑素类似物治疗的患者,如某些内分泌肿瘤患者,建议口服熊去氧胆酸来预防胆固醇结石的发生。熊去氧胆酸是目前最为有效的降低胆汁胆固醇饱和度的药物,但长期服用费用昂贵,还有可能增加空腹胆囊体积和降低胆囊张力的不利面,临床应用时要注意。对胆囊收缩功能差的可给予CCK等促进胆囊收缩的药物。

• 胆石病不同阶段的预防

二级预防

防止无症状的胆石病转化为有症状胆石病。近20年建立和完善了多种胆石非手术疗法,如口服溶石、碎石,口服溶石、灌注溶石和碎石灌注溶石联合疗法等,可以去除胆石达到预防目的。在选择治疗方法时,除考虑疗效外,还要考虑选用安全、并发症少的方法。其次要进一步研究无症状胆石自然史,了解转化为症状性胆石的比例和临床特征,以及对胆石出现症状的危险性和非手术治疗或手术治疗出现并发症的风险比,以建立更完善的治疗无症状胆石,实现二级预防的方案。

三级预防

在保留有功能胆囊的情况下,存在胆石复发的问题,因此三级预防的内容是采用初级预防方案,纠正患者体内导致胆石形成的病理基础,避免胆石复发。医生和病人都要认识到非手术治疗后有可能胆石复发,注意定期复查,同时调节饮食类型,避免肥胖,加强身体锻炼。一旦发现胆石前期改变,即胆囊内胆泥形成,就早期予以治疗,可望收到很好的效果。

四级预防

胆石病的四级预防是治疗症状性胆囊结石,预防胆石并发症。胆石发展到症状性胆石阶段时,逆转到无症状性胆石的可能性极小,而且有发生急性胆囊炎、继发胆管结石、急性胰腺炎、胆囊癌等并发症的危险,预防方法是胆囊切除术。胆囊结石四级预防的对象,从高危人群到症状性胆石;采用的方法是调整饮食,改变生活方式,非手术和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