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院检验科抽血窗口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护士护士,轻一点,我晕血”,“好的,放松放松”;“我好紧张,我有点晕,眼前一片黑……”,话还没说完人就倒下了。
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晕血这件事
什么是晕血?
“晕血”是一种对血液、伤口或某些与血相关的场景产生强烈不适或恐惧反应的现象,医学上通常称为“血液恐惧症”或“晕血症”。这种反应的表现因人而异,可能包括头晕、恶心、出汗、呼吸急促、心跳加速、甚至晕厥(失去意识)等。
为什么会晕血?
晕血的反应可以通过以下生理机制来解释:
心理因素:当一个人看到血液或受伤场面时,身体的交感神经系统通常会被激活,进入“战斗或逃跑”状态,导致心跳加速、血压升高等应激反应。然而,对于一些人来说,这种刺激会反而引发副交感神经的过度反应,导致血压迅速下降、心跳减慢等“休息与消化”状态的表现,从而出现晕厥等症状。
体质因素:如果处于疲劳过度、长期空腹、饥饿状态下,机体处于应急阶段,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引起短暂血管扩张。血压下降,脑血流量减少,可发生晕厥。
遗传和心理因素:有些人天生可能更容易对血液产生恐惧反应,此外,过去的负面经验、对血液的强烈情绪反应也可能促使这种恐惧情绪的形成。
晕血有什么表现?
当一个人看到血液、伤口或类似的血腥场景时,可能会出现以下症状:
轻度反应:头晕、恶心、出汗、心跳加速、四肢无力、面色苍白等。
较为严重的反应:呼吸急促、血压下降、心率减慢、脉搏细弱等;更严重着甚至出现突然晕厥、昏迷、抽搐等。
这些症状往往会在几秒钟至几分钟内出现,通常是暂时性的。
如何应对和治疗晕血?
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患者逐步面对他们的恐惧,学习调整对血液的负面情绪反应。通过暴露疗法和情绪调节技巧,患者可以减少对血液的过度恐惧。
放松训练: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等,能够帮助人们在面对血液等场景时,降低焦虑和紧张感。
药物治疗:在某些情况下,医生可能会推荐抗焦虑药物或其他药物来帮助缓解症状,特别是当症状严重影响到生活质量时。
如何帮助“晕血”的人?
避免强行刺激:如果知道某人容易“晕血”,应避免在他们面前展示血液或刺激性场景,尽量将他们从相关环境中移开。
冷静安抚:如果发生晕厥等情况,应帮助其躺下、保持通风,冷静安抚,并等待症状好转。
及时就医:如果症状持续或非常严重,建议尽早寻求医生的帮助,以便进行专业治疗。
总的来说,晕血是一种常见但可以治疗的恐惧症,通过适当的心理干预和治疗方法,大多数人能够有效减轻或克服这种恐惧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