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豆”也可能是癌
供稿:本站编辑 发布时间:2024-09-30 浏览量:673次

50岁的黄女士因腹胀于武汉市第三医院消化内科行肠镜检查,消化内科占医生给患者行肠镜检查后发现结肠内有一大小约5mm息肉,遂予以结肠息肉切除,并送病检。黄女士问起她的肠镜结果,占医生告知后黄女士说:就5mm息肉,不就是个小黄豆么,我平常大便都好好的,肠子也没啥不舒服,这个息肉没必要切的,都说切息肉跟割韭菜一样,越切越长。占医师像黄女士解释:80%~90%的肠癌是由“息肉恶变”产生的,及时切除息肉有助预防肠癌的发生。一般而言,腺瘤性息肉和家族性息肉是一定要切除的。但肠息肉绝不能一切了事,良性息肉也不例外。这是因为腺瘤性息肉切除后再生、复发的概率较高,有时候切息肉就像割韭菜,切除了旧的很可能还会长出新的,且复发时息肉的位置和性质都可能不一样;同时多发性息肉容易漏诊,息肉切除后必须密切随访复查。2天后黄女士息肉病检提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原位癌。黄女士知道后唏嘘道:还好你们帮我把息肉切了,真的没想到黄豆大小的息肉都可能是癌。

消化内科朱庆曦主任指出部分大肠息肉患者表现为大便习惯改变、稀便、大便带血和黏液等,也可有便秘或大便次数增多,长蒂息肉或位置近肛门者可有肿物脱出肛门,少数患者甚至有腹部闷胀不适或隐痛症状。然而,多数大肠息肉起病隐匿,无任何临床症状。大肠息肉及大肠癌的高风险人群,每年至少应做一次肠镜,这些人包括:

1) 45岁以上人群;

2) 有肠道症状的人群,如反复黑便、排便习惯改变等;

3) 一级亲属中有大肠癌或腺瘤病史的成员;

4) 大肠癌或息肉手术后或内镜治疗后随访复查;

5) 有盆腔放射性治疗和胆囊切除史者;

6) 符合以下任意两项者:慢性腹泻、慢性便秘、黏液血便、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史、长期精神压抑、酷爱高蛋白高脂肪食品、长期久坐或缺乏运动者等。

临床上那些切了息肉还是患上肠癌的人,很可能就是忽视了定期复查。若息肉只有一个,病理证明是良性的,刚开始每年只需查一次内镜,连续2~3年检查不复发,之后可以改为每3年查一次;有多个良性息肉,为保险起见,还是要每年做一次肠镜检查;息肉大于2厘米、病理为绒毛状腺瘤和无蒂息肉,复查间隔应在1年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