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什么是丙肝?
丙型肝炎(简称丙肝)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引起的病毒性肝炎,常呈隐匿性感染,丙肝慢性化率高达60-80%,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15-20%的慢性丙肝患者可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对健康和生命危害极大。吸毒、嗜酒、高脂高糖饮食、合并乙肝病毒或艾滋病病毒感染可促进疾病进展。目前为主,尚无有效预防丙肝病毒感染的疫苗。
02
丙肝是怎么传播的?
丙肝病毒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HCV主要经血液传播,1993年以前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包括输血和血制品、单采血浆回输血细胞传播。现阶段的主要传播途径为:
经破损的皮肤和黏膜传播:包括使用非一次性注射器和针头,未经严格消毒的牙科器械、内镜、侵袭性操作和针刺等;共用牙刷、剃须刀、文身和穿耳环孔等也是HCV潜在的经血传播方式。
性传播:与HCV感染者性接触或者有多个性伴侣者,感染HCV的危险性较高。
母婴传播:抗-HCV阳性母亲将HCV传播给新生儿的危险性为2%,若母亲分娩时HCV-RNA阳性,则传播的危险性可高达4%∽7%,HCV-RNA高载量可能增加传播的危险性。
但是拥抱、打喷嚏、咳嗽、食物、饮水、共用餐具和水杯、无皮肤破损及其他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传播HCV。
慢性丙肝感染后绝大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和体征,等到发现症状可能已经发展成肝硬化或肝癌,因此丙型肝炎又称为“沉默的杀手”。《消除丙型肝炎公共卫生危害行动工作方案(2021-2030年)》提出,加大检测力度,提高检测发现率,提倡丙肝“应筛尽筛,尽检尽检,应治尽治,应愈尽愈”的策略。
03
“应筛尽筛”筛什么?
丙肝病毒常呈隐匿性感染,及早检测是发现丙肝患者的唯一办法。所有存在丙肝感染的高危人群,都应该主动进行丙肝抗体筛查。
以下几类人群,建议积极筛查:
有静脉药瘾者;
有职业或其他原因(纹身、穿孔、针灸等)所致的针刺伤史者;
有医源性暴露史,包括手术、透析、不洁口腔诊疗操作、器官或组织移植者;
有高危性行为史,如多个伴侣、男男同性恋者;
HCV感染者的性伴及家庭成员;
HIV感染者及其性伴;
HCV感染母亲所生的子女;
破损皮肤和黏膜被HCV感染者血液污染者;
有输血或应用血液制品史者(主要是1993年以前有过输血或应用血制品者);
1996年前的供血浆者;
肝脏生化检测不明原因异常者,如ALT升高、胆红素升高。
04
“应检尽检”检什么?
主要检测HCV-RNA定量和HCV基因型分析。
对于筛查发现丙肝抗体阳性者,均应进一步检测HCV-RNA定量,以明确是否为现症感染。HCV-RNA阳性患者,需完善HCV基因型分析以便于合理选择抗病毒药物。
05
“应治尽治”怎么治?
近年来丙型肝炎的治疗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口服直接抗病毒药物(DAA)的出现使丙型肝炎治愈成为可能,一旦治愈,终身受益,及早治愈丙肝,可以避免由慢性丙肝进展为肝硬化及肝癌,还可以防止丙肝进一步传播给他人。泛基因型DAA将适用人群扩展至几乎目前已知的所有基因型,在国际上已经获批准的DAA中,大部分已经在我国获得批准,并列为国家医疗保险报销方案。
目前达到高治愈率的部分抗病毒治疗药物(吉三代)已于2019年进入国家医保目录,与以前的价格相比大幅度下降,总体治愈率可达95%以上,随着丙肝挽救治疗方案(吉四代)的上市,整体慢丙肝人群治愈率几乎达100%。
06
“应愈尽愈”需注意什么?
丙型肝炎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前,除检测HCV-RNA定量、HCV基因型外,还需评估肝脏疾病的严重程度、肾功能、是否合并乙肝感染、合并疾病以及合并用药情况。需在基线、治疗后4、12、24周或有临床症状时监测ALT水平,评估肾功能、HCV-RNA,对于进展期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患者,还需每6个月复查1次腹部超声和血清甲胎蛋白,筛查HCC。每年复查一次胃镜,观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达到“治愈”的必要条件是“足疗程”,目前纳入医保的DAA药物一般需要3个月的疗程,治疗结束后查HCV-RNA监测不到(丙肝RNA阴转)即为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