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状胬肉,也被称为“攀睛”或“胬肉攀睛”,是一种常见的眼部疾病。这种病变主要发生在结膜上,特别是球结膜,并逐渐侵袭到角膜。其形状类似于翅膀,因此得名翼状胬肉。
一、发病原因与机制
翼状胬肉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结膜深层弹力纤维的变性是主要原因之一。此外,长时间的阳光照射和慢性刺激也会增加患病的风险。特别是在赤道地区,由于阳光强烈,人们更容易受到紫外线的伤害,因此翼状胬肉在该地区更为常见。
二、临床表现
翼状胬肉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患者可能会感到眼部有刺激感、眼红等症状,视力也可能下降。但在某些情况下,患者可能没有任何症状。翼状胬肉通常位于角膜缘的3点钟或9点钟位置。它是一种羽翼样折叠的膜样纤维血管组织,从睑裂区结膜开始,延伸到角膜上。大多数情况下,它位于角膜的鼻侧。
三、治疗方法
对于翼状胬肉的治疗,保守治疗是一个选择。这包括保护眼睛远离阳光、灰尘和风沙,例如必要时使用太阳镜或护目镜。此外,使用含有人工泪液的润滑剂也可以降低眼部的刺激感。然而,当翼状胬肉向视轴方向发展,或者经过上述药物治疗后,患者仍有明显刺激感或已影响视力合并散光时,手术治疗是必要的。如果错过最佳手术时机,术后可能会残留大散光,不可逆地影响视力。更为严重的是,当胬肉遮盖到瞳孔区时,会直接导致失明。手术后,翼状胬肉有可能复发。为了降低复发率,切除后可以暴露巩膜并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或羊膜移植。这样的移植不仅可以减少复发的可能性,还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总之,翼状胬肉是一种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的眼部疾病。了解其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对于预防和治疗这种疾病都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