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转凉,警惕毛细支气管炎
供稿:本站编辑 发布时间:2024-09-05 浏览量:607次

毛细支气管炎是婴幼儿常见的下呼吸道感染疾病,主要由病毒感染引起,特别是在两岁以下的儿童中发病率较高。由于婴幼儿的气道较小,毛细支气管炎在这一年龄段更容易发生,并可能导致严重的呼吸困难。因此,家长和护理人员需要充分了解毛细支气管炎的病因、症状、诊断、治疗及预防措施,以便及时识别和管理这一疾病。

一、毛细支气管炎的病因与流行病学

毛细支气管炎的病因主要是病毒感染,尤其是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该病毒是导致毛细支气管炎的最常见病原体。其他可能导致毛细支气管炎的病毒还包括人偏肺病毒(hMPV)、腺病毒、冠状病毒和流感病毒等。

毛细支气管炎多发于秋冬季节和早春,病毒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容易在人群中扩散。尤其是在幼儿园、托儿所等儿童聚集的地方,毛细支气管炎的传播更为普遍。两岁以下的婴幼儿,尤其是6个月以下的婴儿,因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对RSV等病毒的抵抗力较弱,因而更容易感染毛细支气管炎。

二、毛细支气管炎的症状与体征

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表现因患儿的年龄、健康状况和感染的病原体不同而有所差异。以下是毛细支气管炎的常见症状:

初期症状:患儿通常会出现类似普通感冒的症状,如流鼻涕、鼻塞、轻微的咳嗽、低热或无发热。这一阶段的症状通常持续1-2天。

呼吸道症状:随着疾病的进展,患儿可能会出现明显的下呼吸道症状,如咳嗽加重、呼吸急促、气喘、呼吸困难。咳嗽可能伴有痰液,但婴幼儿通常无法有效排痰。

呼吸困难:患儿可能表现出呼吸急促(每分钟呼吸次数增多)、呼吸时胸廓凹陷(肋间肌和锁骨上窝凹陷)、鼻翼煽动和发出喘鸣音。这些症状提示气道阻塞加重,可能导致氧气供给不足。

全身症状:一些患儿可能表现出食欲不振、呕吐、嗜睡或异常烦躁。严重时,患儿可能出现发绀(口唇、指甲发青),提示缺氧。

合并症状:在严重的病例中,毛细支气管炎可能导致脱水、呼吸衰竭,甚至需要住院治疗。尤其是早产儿、先天性心肺疾病患儿和免疫功能低下的婴幼儿,他们的病情可能迅速恶化。

三、毛细支气管炎的诊断

毛细支气管炎的诊断主要基于临床表现和体格检查,结合流行病学背景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病史与症状分析:医生通常会详细询问患儿的症状起始时间、发展过程以及是否有接触过类似症状的患儿或成人,特别是近期内是否有RSV感染的接触史。

体格检查:医生会通过听诊器检查患儿的肺部,注意是否有呼吸急促、喘鸣音或肺部啰音等表现。这些体征有助于判断气道阻塞的程度。

实验室检查:病毒检测:通过鼻咽拭子或吸痰液样本进行RSV抗原检测或PCR检测,帮助确认病原体。

血气分析:对于严重病例,血气分析可以帮助评估患儿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水平,了解是否存在呼吸衰竭。

影像学检查:通常无需进行胸片检查,但在怀疑合并肺炎或有其他并发症时,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胸片检查,以进一步评估肺部情况。

四、毛细支气管炎的治疗与护理

毛细支气管炎的治疗以支持疗法为主,旨在减轻症状、维持氧合和防止并发症。多数患儿可以在家中进行护理,但对于症状严重或有高危因素的患儿,可能需要住院治疗。

1. 支持疗法

(1)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期为患儿清理鼻腔分泌物,尤其是在喂奶或进食前。可以使用生理盐水滴鼻或吸鼻器帮助清理鼻腔,改善呼吸道通畅性。

(2)提供足够的液体:确保患儿摄入足够的液体,以预防脱水。对于出现脱水症状的患儿,可能需要通过静脉输液进行补液。

(3)氧疗:对于呼吸困难或血氧饱和度低于正常范围的患儿,应及时给予氧疗。氧疗通常通过鼻导管或面罩进行,确保患儿获得足够的氧气。

(4)雾化吸入:在某些情况下,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雾化吸入药物,如盐水雾化,以帮助湿润气道和稀释痰液,但其效果可能因个体差异而异。

2. 药物治疗

(1)抗病毒药物:目前尚无特效的抗RSV药物,抗病毒治疗通常不作为常规治疗措施。对于有严重并发症或免疫功能低下的患儿,可能考虑使用抗RSV的单克隆抗体治疗。

(2)抗生素:由于毛细支气管炎主要由病毒引起,抗生素通常无效,除非存在细菌性感染的证据,如合并细菌性肺炎。

(3)支气管扩张剂和糖皮质激素:支气管扩张剂和类固醇的使用通常效果不明显,除非患儿存在哮喘或反应性气道疾病。在此类情况下,医生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考虑使用。

3. 重症监护

对于症状严重、出现呼吸衰竭或其他并发症的患儿,可能需要在重症监护病房进行监护治疗。此类治疗可能包括机械通气支持、强化氧疗和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五、毛细支气管炎的预防

预防毛细支气管炎的关键在于减少RSV等病毒的传播,以及增强儿童的免疫力。以下是一些有效的预防措施:

(1)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特别是在接触患儿前或处理其用品后,避免将病毒传播给婴幼儿。

(2)避免接触感染源:尽量减少婴幼儿与患有呼吸道感染的成人或儿童接触,尤其是在病毒高发季节。

(3)室内环境控制: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烟雾和污染物的暴露,尤其是二手烟,这些都可能加重呼吸道疾病的风险。

(4)疫苗接种:虽然目前没有针对RSV的普遍接种疫苗,但对于早产儿、先天性心肺疾病患儿和免疫功能低下的婴幼儿,RSV免疫球蛋白或单克隆抗体(如帕利珠单抗)可作为预防措施,在RSV高发季节给予注射。

(5)母乳喂养:母乳含有丰富的免疫因子,能够增强婴儿的免疫力,减少呼吸道感染的发生风险。建议尽可能母乳喂养婴儿,尤其是在生命的最初几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