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病毒是一种常见的病毒,能够引起多种疾病,如感冒、结膜炎、肠胃炎等。其中,腺病毒感染导致的肺炎,尤其在儿童中较为常见,是一种需要高度关注的呼吸系统疾病。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儿童腺病毒肺炎:
一、什么是腺病毒
腺病毒是直径大小为70~90 nm的一种非包膜双链DNA病毒,潜伏期一般为2~21d,平均为3~8 d,潜伏期末至发病急性期传染性最强。有症状的感染者和无症状的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
传播途径包括:(1)飞沫传播:是呼吸道感染腺病毒的主要传播方式;(2)接触传播:手接触被腺病毒污染的物体或表面后,未经洗手而触摸口、鼻或眼睛;(3)粪口传播:接触腺病毒感染者的粪便。
二、什么是腺病毒肺炎
腺病毒肺炎,顾名思义,就是腺病毒感染导致的肺炎。最常发生于6个月~5岁,尤其是2岁以下儿童。患慢性基础疾病和免疫功能受损者(如器官移植、HIV感染、原发性免疫缺陷等)更易发生重症。
腺病毒肺炎起病急,常在起病之初即出现39℃以上的高热,可伴有咳嗽、喘息,轻症一般在7~11 d体温恢复正常,其他症状也随之消失。重症患儿高热可持续2~4周,以稽留热多见,也有不规则热型,一些患儿最高体温>40℃。呼吸困难多始于病后3~5 d,伴全身中毒症状,精神萎靡或者烦躁,易激惹,甚至抽搐。部分患儿有腹泻、呕吐,甚至出现严重腹胀。少数患儿有结膜充血、扁桃体有分泌物。
体格检查肺部细湿啰音多于3d后出现,可伴有哮鸣音。重症患儿一般情况差,面色苍白或发灰,精神萎靡或者烦躁,容易激惹,呼吸增快或困难,口唇发绀,鼻翼扇动,三凹征明显,心率增快,可有心音低钝,肝脏肿大,意识障碍和肌张力增高。
儿童重症腺病毒肺炎急性期严重并发症包括继发感染(细菌或真菌等多重感染)、塑型支气管炎、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 ocytosis ,HLH)等;恢复期或长期呼吸道后遗症包括支气管扩张症、毛细支气管炎、闭塞性毛细支气管炎和高透明肺(hyperlucentlung )等。以上并发症与合并症是影响预后的关键因素。
三、腺病毒肺炎的诊断
腺病毒肺炎的诊断通常结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1)临床症状:反复高热、咳嗽、喘息、气促等
(2)实验室检查:腺病毒核酸检测(PCR扩增法)
(3)影像学检查:胸片或者胸部CT提示肺部感染、肺气肿等征象
四、腺病毒肺炎的治疗
腺病毒肺炎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治疗方法,治疗主要是支持治疗和对症治疗。
(1)一般治疗:
休息与营养:患儿应多休息,提供高热量、高蛋白的饮食,以增强身体抵抗力。
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期清理患儿的呼吸道分泌物,必要时使用雾化吸入药物以减轻气道阻塞。
(2)对症治疗:
退热治疗:对于高热的患儿,可以使用退热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但需注意剂量和用药间隔。
咳嗽与祛痰:酌情使用祛痰药物,帮助患儿排出痰液。
氧疗:对于出现低氧血症的患儿,应及时给予氧疗,必要时使用机械通气支持。
(3)并发症治疗:
对于合并细菌感染的患儿,应根据细菌培养结果使用适当的抗生素。其他并发症如心肌炎、脑炎等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专科治疗。
五、腺病毒肺炎的预防
预防腺病毒感染是防止腺病毒肺炎发生的关键。以下是一些有效的预防措施:
(1)卫生习惯: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不随意揉眼睛、不共用餐具和个人用品等。
(2)环境消毒:对于幼儿园、学校等儿童集中的场所,应加强日常清洁和消毒,尤其是对玩具、餐具等容易传播病毒的物品进行定期消毒。
(3)减少接触:避免让儿童与已知的腺病毒感染者密切接触,尤其是在流感高发季节,应避免带儿童前往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
(4)提高免疫力:通过合理饮食、充足睡眠、适量运动等方法增强儿童的免疫力,以提高其对病毒感染的抵抗力。
(5)接种疫苗:目前针对腺病毒的疫苗主要用于军队等特定人群,尚未广泛应用于普通儿童群体。但随着研究的深入,未来可能会有针对儿童的腺病毒疫苗面世。
腺病毒肺炎是一种在儿童中较为常见且需要引起重视的呼吸道感染。家长应了解该病的病因、症状、治疗和预防方法,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同时,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预防腺病毒感染至关重要。通过科学的管理和积极的治疗,大多数儿童可以从腺病毒肺炎中完全康复,恢复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