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肝脏就像一个繁忙的工厂,胆管就像是工厂里的运输管道,负责将胆汁从肝脏运送到小肠,帮助我们消化和吸收。
而肝内胆管结石,顾名思义,就是发生在肝脏内部胆管的结石。这些结石让胆管出现“运输堵塞”,不仅影响整个消化过程,还可能会导致胆管阻塞、黄疸、胆管炎、胆源性胰腺炎、胆管癌等。和其他地方的结石相比,肝内胆管结石的“厉害”之处在于:
1、不容易被“发现”
肝内胆管位于肝脏的深处,这些结石藏匿得很深,不容易被发现,更不用说轻松取出了。而且早期的肝内胆管结石症状并不明显,很多人是在做腹部超声检查时才发现的。但对于没有体检习惯的人来说,当出现一些严重症状时,才可能被大家注意到。
2、手术操作复杂
肝脏里有着复杂的血管和胆管网络,就像密密麻麻的“树根”,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手术,需要医生非常精确和谨慎,以避免损伤重要的结构。如果胆管因为结石或其他原因变得狭窄,会让治疗变得更加复杂。
3、可能多次发作
即使成功移除了结石,如果没有解决导致结石形成的根本原因,新的结石可能会再次形成。据了解,肝内胆管结石在外科治疗取石后,大约80%的患者会在五年内复发,临床上,经历四五次取石手术也是常见的事。多次的发作和手术,还可能会导致反复胆管炎、胆汁性肝硬化、肝萎缩等等。
肝内胆管结石的形成可能是由于多种因素导致的,比如:
胆汁成分异常:当胆汁中的胆固醇、胆色素或钙盐等成分失衡时,可能会形成结石。
胆管炎症:管道受到炎症攻击,也会促进结石的形成。
胆管感染:细菌或寄生虫感染,它们产生的“垃圾”可能会变成结石。
胆管梗阻:如果胆管发生堵塞,胆汁就无法顺畅流动,长时间积累也可能形成结石。
结石堵住胆管,可能会出现:
右上腹疼痛,一般为阵发性疼痛;
发热,可能伴随寒颤;
黄疸,表现为巩膜黄染,全身皮肤黄染,尿液颜色变深;
如果结石导致胆管感染,可能会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有些患者还可能有皮肤和眼白发痒的感觉。
肝内胆管结石的症状多种多样,有些患者还没有啥症状,要确定胆管是不是被结石“堵住”了,不能光凭症状判断,还需要进行专业的医学检查。比如超声波检查(B超)、CT扫描、MRCP(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或ERCP(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等。
得了肝内胆管结石怎么办?必须要手术吗?
手术治疗
手术,就像是我们的“重型装备”,在某些情况下,确实是必要的。特别是当结石导致严重的并发症,比如胆管炎、胆管梗阻或者黄疸时,手术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手术方法可能包括ERCP(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PTC(经皮肝胆管穿刺引流术)或是PTCS(经皮经肝胆道镜取石),在一些复杂的情况下,可能需要进行开腹手术。
药物治疗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关卡”都需要“重型装备”来通过。在一些情况下,如果结石很小,没有引起严重的症状或并发症,我们可以采用更为温和的治疗方法。
比如“药物溶解”,通过特定的药物来溶解胆结石,虽然这个方法适用的情况比较有限,但对于部分患者来说,可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生活方式调整
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适量的体育运动,避免过度肥胖,这些都有助于减少胆结石的形成。
总的来说,每种方法都有其适应症和限制,选择哪种方法取决于结石的位置、大小、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以及是否存在其他并发症。
所以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由患者和医生共同制定出最适合的治疗计划,用最小的代价通过“关卡”。
如何预防肝内胆管结石?
健康饮食
保持均衡的饮食习惯,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像油炸食品、肥肉、全脂奶制品、内脏、蛋黄等。多吃蔬菜和水果,适量饮水。
定期体检
定期体检非常重要,尤其是有肝内胆管结石家族史的人,可以早期发现并处理问题。
坚持适度运动
坚持适度运动可以帮助维持健康体重,减少结石形成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