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岁的张先生,自诉数周前淋雨受凉后出现发热、咳嗽,经检查发现左下肺轻度炎症,经静脉抗感染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但是咳嗽非但没有减轻,反而日渐加重:常常出现一阵阵剧烈的干咳,自诉几乎要把五脏六腑都吐出来,时不时还会发出像鸡鸣一样的吼叫声。为进一步治疗,张先生住进了呼吸科。入院后进行了呼吸道病原体核酸筛查后,明确诊断患者罹患百日咳。
什么是百日咳?
“百日咳”是人类疾病史上自古已有的传染病,是基于该种剧烈阵发性痉挛性咳嗽,病程缠绵长达2,3个月的泛称。百日咳是由百日咳Bordet Gengou氏或Bordeella(博德氏杆菌)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因咳嗽可能持续百日而得名。其主要特点多表现为严重的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嗽停止时常常伴有鸡鸣样的吸气声。
易感人群: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2月共报告百日咳17105例,比2023年12月多了7979例,是去年同期的接近32倍。易感染百日咳者,多为五岁以内的儿童,也有其它年龄患者,以往尚无预防百日咳疫苗时,其发病率和死亡率甚高,致死原因主要为窒息和并发肺炎,脑病变等。很多人以为百日咳是儿童专属病,殊不知,成年人也有可能会得。
人群是百日咳杆菌的唯一感染宿主,任何年龄都可以罹患百日咳,人群普遍易感。尤其是迁延性咳嗽患者中,部分患者百日咳杆菌核酸检测阳性。白喉-破伤风-全细胞百日咳联合疫苗(DTwP)接种后的保护力为4-12年;白喉-破伤风-无细胞百日咳联合疫苗(DTaP)接种后的保护力为6年左右。接种过疫苗患者仍有可能会得百日咳,因为疫苗接种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抗体的免疫作用逐渐减弱,还是有可能会得的。
咳嗽特点:
如果家里出现大人咳嗽,小孩也咳嗽,那怎么知道会不会是得了百日咳呢?可以根据百日咳的4个主要的临床特征可以初步判断一下,高度可疑患者还是建议在医院就诊后明确诊断。百日咳对婴儿的影响较大,尤其是3个月一下以下的婴儿,患百日咳易进展为重症。
阵发性剧烈咳嗽。百日咳会导致急性(3周以内)或亚急性(3周-8周)咳嗽,阵发性剧烈咳嗽甚至影响到说话。
咳嗽后呕吐。患者咳嗽后呕吐比较常见。如果成人咳嗽后呕吐,百日咳的可能性就更大了。
痉挛性咳嗽后高调鸡鸣样吸气性吼声。
没有发热。体温一般都是正常,特别是成人。成人如果伴有发热,基本可以排除百日咳。
如何的治疗百日咳?
中医和西医都可以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和药物,都能取得不同程度的疗效,《2023版百日咳诊疗方案》推荐首选的治疗药物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阿奇霉素、红霉素、罗红霉素或克拉霉素等。轻症可以选择口服药,重症或者有并发症的需要住院治疗。国内研究报道对于大环内酯类耐药的百日咳鲍特菌引起的感染,使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后细菌清除率高,可考虑用于治疗耐药株感染<2月龄小婴儿。对疑似病例可以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发病 1-2 周内接受有效的抗菌药物治疗可以减轻症状。
如何预防措施:
百日咳曾是全球儿童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不过,自疫苗成功研发和推广后,发病率一度下降。我国在1978年将百日咳疫苗纳入了免疫规划疫苗。随着疫苗广泛接种,百日咳进入极低流行状态,但近年来,我国百日咳发病数也在维持数十年的低水平后呈现回升趋势,一是疫苗免疫效力持久性不足。人体可通过自然感染或接种疫苗获得对百日咳的免疫力,但这两种途径获得的免疫力都不能持续终生。青少年、成年人疫苗效力下降后,可能再度感染。百日咳发病年龄高峰已从婴幼儿转移至青少年及成年人。青少年、成年人免疫系统相对成熟,患病后症状往往不明显,从而可能成为隐匿性传染源,感染婴幼儿。
百日咳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其传染性强烈,因此尤其需要防止其传播更显得尤为重要。百日咳虽然可防可治,但在发病率急剧上升的情况下,仍潜藏公共卫生危机。成年人患病后可能症状较轻,一段时间后可自然好转,但对于脆弱的婴幼儿来说,百日咳有着不小的杀伤力。一方面,百日咳的特点是咳嗽剧烈,这可能引发面部、眼睑浮肿,眼结膜出血等。另一方面,咳嗽持续时间很长,过程中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肺炎、百日咳脑病、低氧血症等,有致死风险。应重视百日咳的日常防范,集大众之力缩小感染范围。如果咳嗽时间较长,建议尽快到医院明确病因。
我们理应重视百日咳的日常防范,齐心协力缩小感染范围,降低感染例数,需要集中精力做好婴幼儿规范接种,家长应遵从疫苗接种规范,按时带孩子完成全流程接种。及时诊断和隔离。无论成人还是儿童青少年,咳嗽持续2周以上、伴有痉挛、程度剧烈,应主动前往医院。确诊后要及早隔离,切断传染源。易感人群做好日常防护。小孩、年老体弱者、孕妇等易感人群在百日咳流行季,尽量不要到人员密集的地方,在公共场所注意戴好口罩,避免跟咳嗽患者接触,室内经常开窗通风,同时保证勤洗手、适当锻炼、清淡饮食,以提高自身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