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的杀手---骨质疏松症
供稿: 发布时间:2022-09-06 浏览量:1532次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系统性代谢性骨病,其特征是骨量下降和骨的微细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即使是轻微的创伤或无外伤的情况下也容易发生骨折,是全身性骨病。骨质疏松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绝经后女性和老年男性。骨质疏松导致骨折的危害巨大,是老年患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发生髋部骨折后一年之内,20%患者会死于各种并发症,约50%患者致残,生活质量明显下降,也给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医疗及经济负担。
骨质疏松症的人群发病率较高,我国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女性为20.7% ,男性为 14.4%,6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进一步明显增高。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增加,患病群体也迅速扩大,骨质疏松症发病率处于上升趋势,据统计我国大约有9000万人受到骨质疏松的影响,其中大约有1/3会因骨质疏松而发生骨折。
造成骨质疏松症的原因较多,目前研究认为骨质疏松与雌激素减退、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营养状况,以及物理因素导致的骨形成减少、骨吸收增加有关。此外、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影响骨代谢的疾病、药物,都可诱发此病。
老年男性睾酮水平下降、老年女性绝经后雌激素减退是造成骨质疏松的主要原因,女性绝经后5年内会进入一个突然显著的骨量丢失加速阶段,每年骨量丢失约2%~5%,约20%~30%的绝经早期妇女骨量丢失>3%/年。老年人机体衰老,体能下降,活动减少,使肌肉强度减弱,机械刺激少导致骨密度降低,骨量减少,部分老年人患心脑血管病及运动系统损伤等疾病后长期卧床不活动,因废用因素导致骨量丢失,容易出现骨质疏松。部分老年人因疾病治疗需要长期服用药物,引起治疗相关的维生素D缺乏,以及肠道钙的吸收障碍,并且继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过度使用包括铝制剂在内的制酸剂,能抑制磷酸盐的吸收以及导致骨矿物质的分解,糖皮质激素能直接抑制骨形成,降低肠道对钙的吸收,增加肾脏对钙的排泄,均可造成骨量减少。
骨质疏松初期通常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但随着病情进展,骨量不断丢失,骨微结构破坏,患者会出现骨痛、脊柱变形,甚至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等后果,部分患者可没有临床症状,仅在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等严重并发症后才去就诊。
骨质疏松性骨痛可表现为腰背疼痛或全身性疼痛,通常在翻身时、起坐时及长时间行走后出现,夜间或负重活动时疼痛加重。轻微外力和简单运动即可导致骨折,且骨折愈合时间较常人更长、也易发生二次骨折。骨质流失导致椎体压缩性骨折,可出现身高变矮或驼背等脊柱畸形,胸椎压缩性骨折可导致胸廓畸形,甚至影响心肺功能。严重的腰椎压缩性骨折可能会导致腹部脏器功能异常,引起便秘、腹痛、腹胀、食欲减低等不适。
骨质疏松的防治应贯穿于生命全过程,骨质疏松性骨折会增加致残率或致死率,绝经期妇女和老年男性应定期体检,骨质疏松患者应早就医,一旦体检中发现骨质疏松的体征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可通过DXA检测骨密度、定量CT、定量超声及x线等检查评价骨骼状态进行确诊。
骨质疏松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基础措施,主要是加强营养及选择合适的运动,并服用合适的抗骨质疏松药物,最后辅以康复治疗。长期持续性治疗十分重要,治疗应至少坚持一年。建议高龄人群摄入富含钙、低盐和适量蛋白质的均衡膳食,推荐每日蛋白质摄入量为0.8~1.0g/kg,并每天摄入牛奶300ml或相当量的奶制品。坚持运动及锻炼,运动可改善机体敏捷性、力量、姿势及平衡等,减少跌倒风险。运动还有助于增加骨密度,适合于骨质疏松患者的运动包括负重运动及抗阻运动,推荐运动方式包括行走、慢跑、太极拳、瑜伽、舞蹈和兵乓球等,运动应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用于治疗和阻止骨质疏松症的药物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抑制骨吸收药,包括钙剂、维生素D及活性维生素D、降钙素、二磷酸盐、雌激素以及异黄酮;第二类为促进骨性成药,包括氟化物、合成类固醇、甲状旁腺激素以及异黄酮等。
传统中医在治疗骨质疏松症方面也有一定疗效,根据中医药"肾主骨,脾主肌肉"及"气血不通则痛"的理论,治疗骨质疏松以补肾益精、健脾益气、活血化瘀为基本治法。中药治疗骨质疏松多以改善症状为主,可能改善本病证侯的,且药物有效成分较明确的中成药主要包括骨碎补总黄酮、淫羊霍苷、人工虎骨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