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平足”你真的了解么?
供稿: 发布时间:2022-06-27 浏览量:1916次

在我们身边,有些人不爱运动、不爱旅行、不爱逛街,有时候不是不热爱,而是他们真的另有苦衷,也许他就是一位被扁平足困扰的患者。足弓是人类特有的解剖结构,为适应长期单一站立及行走的需要演变而来。正常足表现为足跟三点一面,有足弓,扁平足无足弓,足弓塌平,会出现弹跳、缓冲功能受限,不能长期的站立、行走、弹跳、负重。
通常扁平足是指足纵弓降低或消失,有外翻畸形,站立时足弓塌陷,内缘接近地面,测之足从弓及横弓较正常人角度大。凡足印实体超过标准线(足跟至足第三趾中点连线)即为扁平足。其发病率占人群的7.1%。在成人平足中,50岁以上的女性较多。有研究统计扁平足在中国青少年中的发生率高达10%~20%。
    小孩的足弓在4岁左右开始形成,10岁左右发育成熟,大约有25%会发育成成人扁平足,大多数小孩的扁平足都是生理性的,儿童足踩地的时候则发现足弓消失,并会伴随着踝关节外翻外翻,是生理性的正常表现,称之为柔韧性扁平足。柔韧性扁平足不需要特殊处理,只需要定期观察,大多会发育成成熟的足弓。有25%的扁平足儿童会发展成成人获得性扁平足,如果出现症状就需要治疗。如提起脚的时候,足弓不存在,即为僵硬性扁平足,僵硬性扁平足是一种病理性的扁平足,需要治疗,症状较轻的可以采取石膏或者支具矫正,如果严重的需要手术治疗。其实,平足的人很常见,而平足症并不常见。
扁平足除了先天遗传因素外,也可因为后天的外伤、骨折、肌腱损伤等原因导致。在评估扁平足时主要考虑以下几方面因素:1、是否有家族史或外伤史;2、长期站立、行走是否会出现疼痛、前足的外翻、肿胀等症状,休息后可缓解;3、影像学检查,拍片显示是否存在足纵弓完全塌陷,距骨内部距离是否增加等。
 典型的平足症分三个阶段,发病初期,足弓外观无异常,仅在站立和行走过久后感足部疲乏、酸痛,足底和足背浮肿,一般经休息后可完全消失,此为.姿势性平底足。进一步进展至发病中期,表现为腓侧肌群痉挛,足呈外翻、外展及背伸位,足弓下塌,疼痛加重,行走和站立均不能持久,经休息后不能完全缓解, 此为痉挛性平底足。如疾病进一步发展至发病晚期,痉挛的腓骨肌发展为强直,足骨间韧带亦强直,使足固定在外翻、外展及背伸位,足弓消失,行走及站立困难,疼痛却减轻。由于不能吸取震荡力可导致下肢创伤性关节炎或疼痛,此为强直性平底足。
扁平足的治疗方法较多,且大多都有一定疗效,但很难完全根治,原则上以预防为主。早期姿势性平底足一般以保守治疗为主,消除病因,给予理疗、按摩锻炼足内在肌和外在肌(如在沙滩上行走跳跃或用足趾抓握小球等)穿矫正鞋或使用足弓垫。痉挛性平底足做足部理疗、按摩,对严重者在麻醉下行手法矫正外翻、外展及背伸畸形,用短腿石膏固定在内翻内收位。待畸形矫正后(一般6~8周)拆除石膏,改穿矫形鞋。对经非手术治疗无效者可行手术治疗。强直性平底足足弓完全塌陷,足骨变形,对无痛者可不用治疗,对疼痛者可行关节融合术。
“万里之行,始于足下”,不惧平足,早期预防、科学治疗,保持足踝健康,纵享品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