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间质性膀胱炎是指不明原因的慢性非细菌性膀胱炎症病变,主要表现为膀胱区或下腹部、耻骨上疼痛或/和尿频、尿急等症状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多发于30-50岁女性。目前已知病因有:尿路上皮功能障碍、神经生物学机制、肥大细胞的激活、一氧化氮代谢、尿路上皮生长被抑制、组织缺氧、自体免疫机制、炎症、感染、有毒物质。
临床表现
通常表现为膀胱区或下腹部、耻骨上的疼痛不适感,也可表现为尿路、阴道、盆底或直肠疼痛。一般为慢性、间断性发作、多表现为膀胱充盈时疼痛,伴有明显尿意或尿急,但不会出现急迫性尿失禁,在疼痛早中期,排尿后疼痛科明显缓解。于一般膀胱炎不同,间质性膀胱炎会带来如膀胱疼痛或烧灼不适引起的盆腔不适、腰背酸痛、心悸、眩晕、头痛、焦虑、抑郁、睡眠困难等非膀胱症状。
治疗方案
目前尚无完全治愈间质性膀胱炎的方法,治疗的目的是改善症状及延缓病程进展。非手术治疗(90%):饮食调节、口服药物、膀胱液压扩张、膀胱内药物灌注、经皮骶神经电刺激。手术治疗(10%):Hunner溃疡电切术、骶脊神经根切断术、膀胱周围去神经术、膀胱部分切除术、膀胱松解术、膀胱扩大术或全切术及尿流改道术。
对于轻度的间质性膀胱炎患者,如夜尿1-2天,白天每2-3小时排尿一次,轻微膀胱疼痛,对生活无明显影响者可以等待观察,避免食用含钾丰富的食物,如橘类、西红柿、巧克力、咖啡等,以免肾脏排钾增加而使尿钾浓度升高,同时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加重或诱发疼痛症状。
行为治疗:定时排尿、逐步延迟排尿、饮水控制和盆底肌训练等,行为治疗的近期有效率达50%,但对症状较严重者欠佳。
物理治疗:主要形式有生物反馈治疗和软组织按摩,适用于间质性膀胱炎合并肛门直肠功能异常或盆底疼痛者。
药物灌注治疗:二甲亚砜、肝素、西施泰(透明质酸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