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血栓栓塞症,如何积极预防?
供稿: 发布时间:2023-12-28 浏览量:2299次

      血液在静脉内异常凝结导致的血管完全或不完全阻塞,属于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 PTE)

      中华护理学会于 2023年1月31日让发布了成人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护理团体标准 T/CNAS 28-2023 并于 2023-05-01 实施新团标规定了规定了成人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的基本要求:基础预防、机械预防及药物预防。

      1、基础预防:对患者加强健康教育,制动时尽早开始下肢主动或被动活动;尽早下床活动;避免脱水;保证有效循环血量;有创操作动作轻柔精细,尽量微创。

      2、机械预防:间歇充气加压装置、抗栓弹力袜和足底静脉泵等。

      3、药物预防:低分子肝素、普通肝素、磺达肝癸钠、达比加群、利伐沙班等。

静脉血栓栓塞症,基础预防如何做? 

      1. 如无禁忌,卧床时应抬高的下肢,使下肢高于心脏平面 20~30 cm,避免膝下放置硬枕和过度屈髋。
 
      2. 卧床患者应进行下肢的主动和被动运动,包括踝泵运动和股四头肌功能锻炼。

      3. 根据病情恢复情况,患者尽早下床活动。 

      4. 病情允许情况下,应每日饮水 1500~2500 ml。 

      5. 手术中应配合医护人员采取适当体位,通过使用保温毯、调节室温、加盖棉被等方法做好术中体温保护。 

      6. 应戒烟限酒,平衡膳食,控制体重、血糖、血脂,不宜久坐。

静脉血栓栓塞症,机械预防如何进行?

      1. 抗血栓袜 

      1)应每天脱下抗血栓袜,进行皮肤、肢体的评估,识别并处理下列问题:

      ①若出现皮肤过敏、损伤等症状,应立即脱去抗血栓袜,并给予对症处理;
      ②若出现下肢肿胀、疼痛、皮温凉、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等情况,应立即脱去抗血栓袜,及时就医。

      2)踝部、膝部和大腿根部等部位的抗血栓袜有褶皱时,应及时抚平;抗血栓袜有磨损或破损时,应及时更换。 

      3)使用膝长型抗血栓袜时,不应过度上拉至膝盖以上;宜白天、夜间均穿戴,直到活动量恢复到疾病前水平。

      2. 间歇充气加压装置 

      1)使用过程中,不可自行移除腿套或随意调节装置; 不宜过度翻身和活动,翻身时注意保护连接管,避免扭曲、折叠或受压;若出现腿部疼痛、麻木、气促、呼吸困难等症状,应立即告知医护人员。

      3. 足底加压泵
  
静脉血栓栓塞症,药物预防如何做? 

      1.若出现皮肤瘀斑、牙龈出血、鼻出血、尿血、血便或黑便、月经量增多等症状,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使用软毛牙刷刷牙,勿用力抠鼻,避免磕碰,避免触碰锋利或尖锐物品,避免剧烈运动。 

      2. 使用口服抗凝药时,知晓常用口服抗凝药的用法用量和注意事项;勿自行调节药量或服用处方外药物;未按时服药时,应咨询医师后按要求补服。
 
      3. 使用皮下注射抗凝药时,应注意: 注射部位宜首选腹壁,注射点避开脐周 2 cm 以内。还可选择双侧大腿前外侧上 1/3 处、双侧臀部外上侧、上臂外侧中 1/3 的位置; 应规律轮换注射部位,避免同一部位重复注射,两次注射点间距 2 cm 以上;注射时应避开皮肤破损、瘀斑、瘢痕、硬结、色素沉着、炎症、水肿、溃疡和感染的部位; 腹壁注射时,宜取屈膝仰卧位;上臂外侧注射时,宜取平卧位或坐位; 预灌式注射剂型注射前无需排气,针尖朝下,将针筒内空气轻弹至药液上方;注射时左手拇指、示指相距 5~6 cm,提捏皮肤成一皱褶,右手持注射器以执笔姿势,于皱褶最高点垂直穿刺进针。

      推注药物前不抽回血,操作全程应提捏皮肤;持续匀速注射 10 s,注射后停留 10 s,再快速拔针。拔针后无按压,如有穿刺处出血或渗液的情况,应以穿刺点为中心,垂直向下按压 3~5 min;注射后,注射部位忌热敷、理疗或用力按揉;注射后若皮肤出现皮下青紫、瘀斑等,应记录范围、大小及转归情况。 

      让我们一起栓不住,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