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筛查和预防科普
供稿: 发布时间:2022-06-16 浏览量:1600次

我国每天超一万人罹患癌症,约每8秒钟就有1人被确诊为癌症。中国人一生患恶性肿瘤的风险高达25%。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近一半的癌症可以预防,30%左右的癌症可以通过筛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从而获得治愈的机会。
因此,科学的预防和筛查及其重要!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改善生活方式、积极参与肿瘤筛查,降低自身癌症患病风险。
通过系列科普文章,介绍普外科常见肿瘤的筛查及预防。本篇介绍大肠癌的相关内容。

高危对象
45岁以上无症状人群;
40岁以上有两周肛肠症状*的人群;
长期患有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
大肠癌手术后的人群;
大肠腺瘤治疗后的人群;
有“大肠癌家族史”的直系亲属;
诊断为“遗传性大肠癌”的直系亲属,年龄超过20岁。
*两周肛肠症状指有以下任意症状持续2周以上:大便习惯改变(如:便秘、腹泻等);大便形状改变(如:大便变细等);大便性质改变(如:便血、黏液便等);腹部固定部位疼痛。
筛查建议
符合1~5的“一般人群”筛查:
大肠癌筛查从45岁开始,无论男女,每年1次大便隐血(FOBT)检查,每10年1次肠镜,直到75岁;
(2)76~85岁,体健者、预期寿命在10年以上者,可继续维持筛查;
(3)85岁以上,不推荐继续筛查;
符合6的“有大肠癌家族史”直系亲属筛查:
有1位一级亲属明确患有高级别腺瘤或癌(发病年龄小于60岁)、2位及以上一级亲属患有明确高级别腺瘤或癌(任意发病年龄)者,40岁开始(或比家族最小发病者发病年龄小10岁开始)筛查,每年1次FOBT检查,每5年1次肠镜检查;
有一级亲属家族史的高危对象(仅1位,且发病年龄高于60岁),40岁开始筛查,每年1次FOBT检查,每10年1次肠镜检查。
符合7的“遗传性大肠癌”直系亲属筛查:
遗传咨询;
风险评估和基因检测;
从20岁(或比直系亲属中最年轻的患者小10岁时)开始筛查,每1~2年进行1次肠镜检查。
关于筛查方法推荐:
粪便隐血检测+问卷调查是筛查主要手段;
血液的多靶点基因检测可能有助于提高筛查准确度,价格较昂贵;
有条件者,可联合粪便和血液方法进行筛查。

预防建议
运动:坚持体育锻炼,避免肥胖,可有效降低肿瘤发生风险;
健康膳食,增加粗纤维、新鲜水果摄入,避免高脂、高蛋白饮食;
研究表明:非甾体抗炎药可能对预防肠癌有效,老年人可尝试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可减少心脑血管疾病和肠癌的发生风险,具体使用前须相关咨询专业医生;
戒烟:避免烟草对消化道的长期毒性和炎性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