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的介入治疗方法
供稿: 发布时间:2021-03-18 浏览量:2223次

      介入治疗是介于外科、内科治疗之间的新兴治疗方法。是在高尖端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DSA)、CT、超声等设备的引导下进行治疗。无需开刀,在血管、皮肤上作直径几毫米的微小通道或经人体原有的管道,在影像设备的引导下对病灶局部进行微创、精确地治疗方法。优点:定位准确、创伤小、并发症少、疗效高、见效快、可重复性强。根治性治疗早期肿瘤,有效控制中晚期肿瘤。使传统诊疗措施变得更加简捷、安全、有效;为临床上许多棘手问题开拓了新的解决途径。使一些难治或不治之症有了新的治疗方法;使广大患者有了更多的康复机会。日益成为人们选择性治疗的首先选择。治疗方法包括:血管内介入和非血管介入治疗。 

      血管内介入:

      使用1-2mm 粗的穿刺针,通过穿刺人体表浅动静脉,进入人体血管系统,在DSA的引导下,将导管送到病灶所在的位置,通过导管注射造影剂,显示病灶血管情况,在血管内对病灶进行治疗的方法。包括:肿瘤的动脉化疗灌注及栓塞术、血管成形术、急性及慢性失血的止血治疗。

      与静脉化疗相比:血管内介入治疗可将化疗药物经导管直接送达肿瘤供血动脉,不仅显著提高肿瘤内药物浓度,还可减少药物用量,减少药物副作用,优化给药途径(靶向化疗);经过血液循环药物还可达全身,同样有全身化疗的疗效;而且介入治疗可以栓塞肿瘤供血动脉,阻断肿瘤营养,从而“饿死肿瘤”。对中晚期肿瘤的介入治疗效果较传统静脉化疗可提高约20%。

      非血管介入:

      在影像设备的监测下,直接经皮肤穿刺至病灶,或经人体现有的通道进入病灶,对病灶治疗的方法。包括:经皮穿刺射频消融术、微波消融术、氩氦刀消融术、放射性粒子植入术、经皮穿刺微创性胃造瘘术、消化道支架置入术、气道支架置入术、胆道支架置入术、瘤内注药术、肿瘤活检术、椎体成型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