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来透析降肌酐的,不是来打“生血针”的!
供稿: 发布时间:2023-06-21 浏览量:1490次
      我科李大爷刚进入规律性血液透析不久,血红蛋白只有65g/L,属于重度贫血,下机的时候护士刚要给他皮下注射促红素,小儿子突然出现在透析室,气呼呼地说道:“我们是来透析降肌酐的,不是来打‘生血针’的”,不让用促红素,坚持说贫血是因为前一段吃饭不行,今后只要加强营养就行了。
      原来他对“肾性贫血”是一无所知啊!不过他把促红素称作是“生血针”倒也贴切。经过我们的耐心宣教,他终于明白了肾性贫血是怎么一回事,也同意使用促红素了。
      像李大爷小儿子这样“贫血常知,而肾性贫血不知”的情况估计不在少数,毕竟大家平日里所了解到的肾脏功能就是排尿、排毒,并不清楚肾脏与造血也是密不可分的。
      本期就李大爷小儿子的疑惑来重点谈谈肾性贫血的定义和血诊断标准是什么?慢性肾脏病患者为什么更容易出现贫血?
      肾脏的主要功能除了大家都熟悉的生成尿液、排泄代谢废物、维持体液及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外,还有一项重要的内分泌功能,而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就是一种由肾脏分泌的激素,其主要作用是刺激骨髓造血、促进红细胞的生成。
      人体90%的促红素都是由肾脏分泌的[1][2],由此可见,不论什么原因造成的肾脏功能下降,都势必会导致促红细胞生成素产生的相对或者绝对不足,进而影响骨髓造血,导致贫血的发生。
      如果把骨髓比作成造血的工厂,造血的原料有蛋白质、铁剂、叶酸、维生素B12以及多种微量元素等,而促红素就是这些原料的“催化剂”,或者也可以称作是“信号”,它主要的作用就是促进骨髓红系祖细胞和前体细胞的增殖、分化,以及网织红细胞从骨髓释放入血的全过程,所以促红素的生成不足,或是促红素的活性降低都会导致红细胞产生障碍,最终导致贫血的发生。
      对于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来说,除了促红素的这个主要原因外,还有其他多种因素也能加重贫血的发生,比如饮食状况不佳,使得蛋白质、铁剂、叶酸、维生素B12等人体造血的原料缺乏;由于尿毒症毒素和一些并发症的存在,使得红细胞寿命大大缩短,正常情况下红细胞的寿命是120天左右[3],而尿毒症患者红细胞寿命可缩短20%,可缩短至60-90天[1];尿毒症毒素也会影响到骨髓造血微环境;还有频繁化验检查和每次透析过程中的失血也不可忽视,据小编实际工作中观察每次透析大约丢失血量为4-6毫升。
      可见,“工厂”、“原料”、“信号”三者缺一不可,但是由于慢性肾脏疾病而出现肾脏解毒能力下降,导致工厂受损;饮食摄入不足,导致原料不足;促红素减少,导致红细胞产量降低。再加上红细胞的破坏和丢失,就更进一步加重了贫血。



参考文献:
[1]中国肾性贫血诊治临床实践指南 中华医学杂志 2021 年6 月1 日第 101 卷第 20 期(Natl Med J China, June 1, 2021, Vol. 101, No. 20)1465
[2]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B的特点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2年 第50卷 第9期 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