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是儿童最常见的慢性疾病。据WHO调查结果表明,全球儿童哮喘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到2025年,预测全球将有1亿儿童罹患哮喘。我国的流行病调查数据显示0~14岁城市儿童哮喘,有逐年增高的趋势。2010年,国内主要城市14岁以下儿童哮喘患病率为3.02%,在这些患儿中超过70%为过敏性哮喘[1]。过敏性哮喘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患者体内产生了大量特殊的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IgE),IgE粘附于肥大细胞上,再和环境中的过敏原(如:尘螨)起反应,刺激机体迅速释放多种些炎症物质,继而产生各种呼吸道症状。
引起过敏性哮喘的罪魁祸首—尘螨
尘螨在我国是过敏性哮喘最主要的过敏原,其生活在温暖潮湿的环境(22 ℃左右,湿度60%~80%),一年四季均可繁殖。常见种类有屋尘螨和粉尘螨等,屋尘螨主要在家庭卧室内的地毯、沙发、被褥、床垫、枕心、绒毛玩具和衣物内滋生。粉尘螨栖息于房舍灰尘、地毯和充填式家具中。可见尘螨广泛分布于居室环境中,伴随我们生活起居,可谓是无处不在,防不胜防,想要绝对避免尘螨变应原暴露非常困难。
既然避不了?能不能防?
目前临床上唯一可以对过敏性哮喘进程进行干预的治疗手段为一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ASIT),又称脱敏治疗。作为一种“对因治疗”,WHO称其为“唯一”可阻断或逆转过敏性疾病自然进程的疗法。脱敏治疗最佳的给药途径为舌下含服及皮下注射等。相对于皮下注射脱敏治疗而言,舌下含服脱敏治疗安全性更高,患儿不良反应轻微[2-3]。世界变态反应组织(WAO)倡导针对过敏性哮喘等过敏性疾病的初始、早期治疗手段为一舌下脱敏治疗,其具有疗效好、安全性高、使用方便等优点。
舌下脱敏治疗的原理
舌下脱敏治疗即给予患儿反复接触疾病相关的变应原提取物(粉尘螨),并逐渐增加剂量直到维持剂量,诱导患儿对粉尘螨的免疫耐受,使其再次暴露于粉尘螨环境时不产生或减轻过敏症状的治疗方法。
舌下脱敏治疗一粉尘螨滴剂,该如何正确使用?
1.药品规格:
粉尘螨滴剂有粉尘螨滴剂1号、2号、3号、4号、5号五种规格,装量为2ml。其中1-3号为初始治疗(递增剂量);4-5号为维持治疗(维持剂量)。
2.使用方法:
①药瓶倾斜,将液滴滴于舌下,含1-3分钟后吞咽,每日1次,固定时间用药。早饭前用药,若用药后偶尔出现疲劳症状,可将用药时间改为晚上。
②服药15分钟后正常饮水进食。
③如一次用药滴数过多可分多次在同一时间段内服用。
3.用量及疗程:
使用剂量:
主要分2个阶段:①初始治疗(剂量递增期):1-3号,②维持治疗(剂量维持期):14岁以下儿童用4号;14岁以上患者用5号。
临床疗程:总疗程大约需要2-4年,疗程越长,脱敏治疗效果越好。国内研究报道尘螨舌下滴剂治疗2年后,停药5年内,患者状态良好,症状及药物评分持续维持低水平。
开始脱敏治疗后,过敏性哮喘还需要用药吗?
因为脱敏治疗是一个针对于免疫治疗的长期长疗程治疗过程,早期无法达到迅速控制症状的效果。在脱敏治疗的同时,应尽量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接触过敏原,并根据病情需要选择合适的药物,比如抗过敏药物、糖皮质激素、支气管扩张剂等,以控制过敏性哮喘的症状。随着脱敏治疗起效,将改善过敏性哮喘疾病预后,降低复发率,哮喘症状会减轻,对症治疗药物用量也会逐渐减少。
注意事项:
1.脱敏治疗的常见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轻度腹泻)等轻微症状,极少数会出现鼻炎,哮喘加重等症状,经对症治疗很快能得到控制。
2.凡服用后24小时内有不良反应者,次日剂量宜减少3级(若在递增期,则次日剂量减少至最小剂量),耐受后再逐渐递增。
3.如果忘记服药或者服用了较小剂量的药物,下次服药时不要服用大一级剂量的药物,而应该从最近一次有良好耐受的剂量开始。
4.停服两周以上(最长4周),减3级或从最小剂量开始,再逐渐递增;停服4周以上,再次服用时,应从最小剂量开始。
5.如果同时进行抗病毒或细菌疫苗接种,在最近一次服用粉尘螨滴剂后间隔半周再进行疫苗接种。疫苗接种后2周可以再继续粉尘螨滴剂的治疗。
粉尘螨滴剂脱敏治疗,到底是不是智商税?
看到这么多,相信您已经有了答案了。掌握科学的用药方法,粉尘螨滴剂脱敏治疗绝不是智商税。最后,需要提醒大家,舌下含服脱敏治疗过敏性哮喘大概2~6个月起效,通常脱敏治疗的疗程是2-3年,在终止脱敏治疗后,相当部分患者可以达到脱敏的效果。 另外,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要遵医嘱规律用药,坚持治疗,才能达到最佳的脱敏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国过敏性哮喘诊治指南(第一版,2019年).
[2]Radulovic S, Wilson D, Calderon M, Durham S. Systematic reviews of sublingual immunotherapy (SLIT). Allergy,2011,66:740.
[3] Lin SY, Erekosima N, Kim JM, et al. Sublingual immunotherapy for the treatment of allergic rhinoconjunctivitis and asthma: a systematic review. JAMA, 2013, 309:1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