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化学药时,一般都应选温开水最好。不要选用茶水、果汁、牛奶、矿泉水等含有化学成分的水送服药物,避免与药物发生理化性配伍禁忌。譬如,果汁(尤其是新鲜果汁)富含果酸,果酸的主要成分是维生素C和柠檬酸等,很容易导致有些药物与果汁中的化学成分发生分解、化合等化学反应,也不利于药物的吸收。
一些抗菌类药物(四环素、土霉素、红霉素等)与牛奶合用,就会与牛奶中的钙反应形成不溶性螯合物,降低抗菌作用,使药物疗效降低,甚至完全失效。
口服药物水温的选择
助消化类:如胃蛋白酶合剂、胰蛋白酶、多酶片、酵母片等,均含有助消化的酶类。酶是一种活性蛋白质,遇热后会凝固变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指出:“胃蛋白酶遇热不稳定,70 摄氏度以上即失效”。
含活性菌类:乳酶生含有乳酸活性杆菌,整肠生含有地衣芽孢杆菌,妈咪爱含有粪链球菌和枯草杆菌,合生元(儿童益生菌冲剂)含有嗜酸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此外,酵母片、丽珠肠乐等药物均含有用于防病治病的活性菌,遇热后活性菌会被破坏。
口服药物水量的选择
一般的口服剂型:例如大部分片剂,中药颗粒剂,通常用 150 毫升左右的水送服即可。胶囊剂遇水会变软变黏,服用后易附着在食道壁上,为保证药物确实被送达胃部,饮水量应不少于 300 毫升。口服泡腾片,须加水膨胀溶解后服用,尤其是儿童服用时,以防药片在喉部遇水膨胀,堵塞气道,造成窒息。
有些口服药物不宜用水或少量用水送服:如保护胃黏膜的混悬剂,进入胃后变成无数不溶解的细小颗粒,像粉末一样覆盖在受损的胃黏膜上,保护胃黏膜免于胃酸侵蚀。如果服药后喝水会稀释药物,降低药效。
服用思密达(每袋 3 克)时,只需 50 毫升水冲服即可,以利于较高浓度下形成对胃粘膜的保护作用。还有一些止咳糖浆药物较黏稠,服用后药物会黏附在咽部,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从而起到消炎止咳作用。如果喝过多的水,会把咽部药物的有效成分冲掉,使局部药物浓度降低,影响药效发挥。而像苦味健胃剂复方龙胆酊,是利用其苦味,通过舌头的味觉感受器,反射性地促进胃液分泌来增进食欲,故不宜多喝水,以免冲淡苦味而影响药效。某些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此类药物需要迅速起效,如硝酸甘油、复方丹参滴丸、速效救心丸等,药品通过舌下含服,经舌下静脉吸收后迅速发挥作用,一般含服后30分钟内不宜进食、饮水,否则可能影响到药物的吸收。
有些药物服用时则需要大量饮水:如磺胺类药物及其代谢产物主要通过肾脏排泄,有时会从尿液里析出、形成结晶,引起腰痛、血尿、蛋白尿,严重时结晶可阻塞尿路使尿液无法排出。大量饮水可以增加尿量,使尿液中药物的浓度降低,或者同时口服一些碱化尿液的药物,如碳酸氢钠等,避免析出结晶损害肾脏。感冒时服用解热镇痛药时,饮水量应大一些,每天尿量应该不低于1.5升,发高烧或暑天时更应注意。如果喝水过少,既不利于发汗降温,还会因体内水分没有得到及时补充而引起虚脱。
另外,四环素类药物、补铁剂等对消化道有刺激的药物,服用时均要加大送服的水量,以减轻对消化道的刺激。还有服用抗痛风药后,应大量饮水 ( 一日应 2000~2500 毫升 ),以降低黄嘌呤结石及肾内尿酸沉积的风险;服用排尿结石的药后,也须大量饮水,保持一日尿量 2500~3000 毫升,以冲洗尿道,稀释尿液,降低尿液中盐类的浓度和尿盐沉淀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