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后,天气逐渐变得干燥,"燥"也就成为了秋季的主气,中医称之为"秋燥"。一般可分为温燥和凉燥两种。
温燥:多见于初秋,此时天气尚热,在流汗之后,皮肤粘膜水分加速蒸发,身体各组织都感水分不足。临床表现为头痛身热、干咳无痰、咽喉干痛、鼻干唇燥、口干舌燥、舌苔白薄而燥、舌边尖俱红等类似风热感冒的症状。
凉燥:常见于晚秋,一般从秋分开始,天气凉寒属于凉燥,这是因为,秋分后气温速降,寒凉渐重,此时近于冬寒之凉气。临床表现有头痛身热、恶寒无汗、鼻鸣鼻塞、咳痰清稀、苔白脉弦等类似风寒感冒的症状,但本病有津气干燥的现象。
秋燥具体表现
1、声音沙哑:
喉咙感觉痒痒的,频频干咳,有时有少量的粘液痰,却总是咳而不爽。症状较轻的会出现声音嘶哑,喉咙肿痛以及口腔溃疡等症状。
2、鼻敏感:
鼻黏膜在秋天特别容易干燥。还有些人会不停地流鼻涕打喷嚏。
3、掉发:
秋天干燥,气血循环变差,血液无法将养分带到头发毛囊,头发容易干燥枯黄。
4、惊厥:
一些身体免疫力不太好的人会在秋季心神不宁,甚至会出现惊厥现象。
5、便秘:
秋天体内水分过度蒸发,加上肠胃功能变弱,不少人会出现大便干结的情况。
6、皮肤干燥:
皮肤在干燥的环境下特别容易干燥、瘙痒甚至皲裂。
7、嘴唇干裂:
天气干燥,很容易发干起皮。而舔嘴唇则会加重干裂的情况。
如何戒“燥”?
1、注意喝水
秋天干燥,每天都要多喝水,以保持肺脏与呼吸道的正常湿润度,饮水宜多次少饮。适当喝一些蜂蜜水,对改善秋燥、滋阴润肺也很有帮助。室内,可以用加湿器,增加室内湿润度。
2、清淡饮食
遵循“燥则润之”的原则,饮食以清淡为主,少吃一些刺激性强、辛辣、燥热的食品。中医认为,白色归于肺,白色的食物大多都偏寒凉,对缓解秋燥有良效。可多吃银耳、百合、莲藕、梨、荸荠、萝卜等,润肺生津、养阴清燥的食物,此外,喝绿豆汤,金银花露,龟苓膏也是润燥的常用方法。
3、适量运动
秋季运动养生可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秋高气爽,可以去空气新鲜的地方,散步锻炼一下,使肺不受燥邪的侵害。
4、修身养性
阴虚的人,肝火易旺,动辄发脾气。入秋后,其燥象更为明显。因此,预防秋燥的另一环就是要重视精神的调养,并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一切事物,以顺应秋季收敛之性,平静地度过这一多事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