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芍、白芍在功效上的差异始载于唐朝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凡茯苓、芍药,补药须白者,泻药须赤者”。目前,临床上已公认赤芍、白芍为2个不同品种,并作为2种中药使用。白芍味苦、酸,性微寒,长于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通便,可用于治疗血虚萎黄、月经不调、自汗、盗汗、胁痛、腹痛、四肢挛痛、头痛眩晕等病症。赤芍味苦,性微寒,长于清热凉血、散瘀止痛,可用于治疗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目赤肿痛、肝郁胁痛、经闭痛经、癥瘕腹痛、跌扑损伤、痈肿疮疡等病症。
大柴胡汤为表里双解剂,具有和解少阳、通下里实之功效,主治少阳阳明合病,证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呕吐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硬,或心下满痛、大便不解,或协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从中医治则的角度来看,病在少阳,本应禁用下法,但兼有阳明腑实,就必须表里兼顾。根据大柴胡汤组方配伍分析,因枳实辛散性烈、苦寒降气,长于破滞气、散结,以泻为主;选用具有酸敛作用的白芍,养阴和血止痛,以养为要。二药参合,一消一补,一走一守,一急一缓,相互制约,相互为用,用于治疗气血不和的腹痛、烦满不得卧。大黄苦寒,荡涤通下,泄热去实,行气导滞;选用白芍还可养阴敛津,柔肝理脾。二药相伍,攻润相合,使大黄泻下而不伤阴,白芍养阴而不敛邪,二者相反相成,具泻下通便之效用,可治腹中实痛。柴胡轻清辛散,入肝胆经,条达肝气而疏肝解郁;选用酸寒收敛的白芍,以敛津液而护营血,养血以柔肝,缓急而止痛,可泻肝之邪热,以补脾阴。二药伍用,刚柔相济,动静结合,体用兼顾,以达疏肝和脾之功用。诸药相合,可用于治疗少阳枢机不利,波及脾胃之脘腹痛,以此来解决阳明腑实证。
综上所述,从《金匮玉函经》《注解伤寒论》《雷公炮制论》和202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对芍药炮制的描述来看,《伤寒论》成书时代有可能已有白芍,其收载的大柴胡汤中的芍药未必是赤芍。从白芍的功效及药理研究来看,白芍不仅可养血柔肝,还可通便。从大柴胡汤的组方配伍来看,选用白芍与诸药配伍,可助和解少阳,通下里实而不伤阴。因此,笔者推测大柴胡汤中芍药选用白芍更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