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知识知多少
供稿: 发布时间:2023-05-22 浏览量:1212次

贫血的定义

      贫血(anemia)是指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血红蛋白浓度(Hb)、红细胞计数及红细胞比容(HCT)低于相应年龄组、性别组和地域组人群参考范围下限的一种表现。其中Hb是临床上诊断贫血最常用的实验室指标。


贫血的症状

      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判断自己是否贫血呢?1.皮肤黏膜苍白是贫血最常见的体征。2.贫血造成血氧供应不足可导致头晕、头痛、晕厥、倦怠、注意力不集中和记忆力减退的表现。3.全身乏力,体力不足。4.呼吸、心率加快,活动后心悸、气短,严重时安静状态下也可出现气短、呼吸困难。5.食欲差,不想吃东西,伴有恶心、腹胀等。6.育龄女性出现月经周期紊乱、月经量增多、减少或闭经。

      当然,最简单准确的判断方法是到医院进行血常规检查确认。我们可以通过血红蛋白的浓度判定是否贫血以及贫血的严重程度。



      表1为成人的标准,出生10天内新生儿Hb<145g/L、1个月以上<Hb<90g/L、4个月以上小于Hb<100g/L、6个月到小于6岁的儿童Hb<110g/L及6到14岁儿童Hb<120g/L即为贫血。


贫血的分类

      表现为贫血的疾病包括: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地中海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另外,一些慢性系统性疾病如:慢性肝脏疾病、慢性肾脏疾病、慢性感染以及内分泌疾病也会导致继发性贫血。


当发现贫血后检查什么

      我们最常见的检查为贫血三项,包括:血清铁蛋白、叶酸、维生素B12。这三项检查可对贫血的病因和贫血类型作一个全面评估,辅助临床对贫血患者做出早期诊断和治疗。


血清铁蛋白(serum ferritin,SF)

      血清铁蛋白是去铁蛋白和铁核心Fe3+形成的复合物,是人体内铁最主要的贮存形式,主要储存于肝、脾、骨髓等处。血清铁蛋白含量稳定,是判断体内铁储存和铁营养状况最可靠、最敏感的指标。血清铁蛋白的降低即表示体内储存铁减少,是早期诊断缺铁性贫血的重要指标,可以辅助失血、营养缺乏和慢性贫血的诊断还可,还可作为孕妇、儿童铁营养状况调查的流行病学指标。


叶酸

      叶酸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是维生素B群中的一种,也叫维生素B9,主要是参与身体内的遗传物质和蛋白的代谢,能够有效的影响动物的繁殖性能。人体本身不能合成叶酸,必须由食物供给。叶酸广泛存在于动植物类食品中,以酵母、肝及绿叶蔬菜中含量最丰富,但叶酸不耐热,过度烹饪可被破坏。人体缺乏叶酸可能会出现出生缺陷、心血管及肿瘤疾病,尤其是孕妇缺乏叶酸,宝宝神经管缺陷的几率会增加,从而出现脊柱裂、无脑儿、唇腭裂、某些类型的心脏缺陷的概率也明显增加。在妊娠、哺乳和生长发育期每日叶酸的需要量明显增高,应注意补充。叶酸为DNA合成过程中的辅酶,最终可导致细胞核发育停滞,而胞质继续发育成熟,形成巨幼细胞,导致巨幼细胞性贫血。


维生素B12
      维生素B12又叫钴胺素,是唯一含金属元素的维生素。维生素B12主要来源于动物性食物,其吸收需要内因子的参与,萎缩性胃炎和胃切除手术患者内因子缺乏,会出现维生素B12吸收利用障碍。维生素B12参与骨髓造血,促进红细胞的发育和成熟,使机体造血机能处于正常状态,预防恶性贫血。维生素B12还保护叶酸在细胞内的转移和贮存,提高叶酸的利用率,和叶酸一起作为合成DNA的辅酶。血清中维生素B12和叶酸缺乏时, DNA的合成速度减慢,核分裂时间延长,故细胞核比正常大,常表现为巨幼细胞性贫血。巨幼细胞易在骨髓内被破坏,最终导致红细胞数减低,表现为贫血症状。

      温馨提示:当发现贫血时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就诊,不要自行诊断或不当回事,否则会耽误病情。


      案例分享:某音乐学院学生,在医院体检中发现重度贫血,未予重视,当天在学校表演中发生晕厥,经输血治疗后意识恢复,查贫血三项发现铁蛋白明显降低,骨髓穿刺检查均提示为缺铁性贫血,问诊发现该学生为减肥长期饮食不规律,进食量少,经积极补铁治疗后症状明显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