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吃出来的癌症”:胃癌
供稿: 发布时间:2024-03-11 浏览量:785次
      出现上腹部隐痛且疼痛无规律,腹部饱胀不适,食欲减退,厌食油腻肉类;胃痛发作时进食或服药后无济于事,反而加重;以往胃病发作时,食欲、体重和体力无多大影响,现在却食欲不振、乏力和明显体重减轻;持续便血甚至呕血......当具有以上症状时就要警惕了,这些很可能是患上胃癌的信号。
      在我国,发病率位居前五位的癌种中就有胃癌。胃癌是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的一种恶性肿瘤,绝大多数胃癌的病理类型是腺癌。早期胃癌的临床表现并不典型,部分患者可有饱胀不适、消化不良等症状;而进展期胃癌则可导致患者出现上腹痛症状,通常伴有反酸、嗳气等不适,严重时可出现急性出血,表现为呕血或黑便;若肿瘤进一步持续发展,将导致机体营养大量消耗,甚至出现恶病质状态。


诱发胃癌的高危因素有哪些?

      一是感染因素,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有共同的流行病学特点,目前幽门螺杆菌感染被认定为Ⅰ类致癌原。幽门螺旋杆菌是寄生在胃内的细菌,黏附于胃黏膜及细胞间隙,是目前所知的能够在人胃中生存的唯一微生物种类。人是幽门螺旋杆菌的唯一传染源。人体中的幽门螺旋杆菌主要藏在唾液、牙菌斑、胃和粪便里,感染后的主要症状表现为反酸、烧心以及胃痛、口臭。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往往需要多种抗生素协同作战,而滥用抗生素易产生耐药菌,导致治疗不成功。反复多次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容易造成肠道菌群紊乱,导致人体内环境失衡,产生更多疾病。因此,根除幽门螺旋杆菌要慎重,需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日常生活中,及时洗手、清洁口腔,家庭实行分餐制,不吃生食或太烫的食物,高危人群定期检查,养成好习惯,远离幽门螺旋杆菌。
      二是环境和饮食因素,比如高盐饮食、腌渍、熏制、烧烤类食物、发酵食品及霉变食品等,都可能增加胃癌风险。此外,部分地区水土含硝酸盐过多、微量元素比例失调或化学污染也会直接或间接增加胃癌风险;
      三是遗传因素,具有胃癌家族史者,胃癌发病率高于普通人群。


那哪些因素可以降低胃癌的发病呢?

      食用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保持一定量纤维素的摄入,可以降低胃癌发病率。高蛋白、高脂肪的饮食,被认为是与胃癌及肠癌发病直接相关的饮食因素。像韭菜、芹菜这类蔬菜中的纤维素对于降低肠癌和胃癌的发病都有好处。日常饮食要注意多食新鲜蔬菜、水果,避免高盐和霉变食物摄入,避免暴饮暴食,不吃烫食,少喝高度酒,不嚼槟榔,使用公筷公勺,勤换筷子,剩饭、剩菜最好不要吃。调整饮食习惯是最容易从主观上防治的办法。降低胃肠癌症,从改变饮食习惯开始。
      在平时,要定期筛查,及时发现癌前病变;避免长期口服对胃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胃癌高危因素,戒烟限酒;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态,积极治疗慢性胃病和幽门螺杆菌感染。如果发现癌前病变,应积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