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时节话防虫
供稿: 发布时间:2023-07-11 浏览量:1105次
      老高从非洲回来没多久,每天开始畏寒发热,伴头痛,吃了几天感冒药也不见好,将血送到疾控中心一查结果是疟疾,而且倾向于恶性疟。

      疟疾属于一种虫媒传染病。虫媒传染病,是由病媒生物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多在夏秋季流行,有很大的破坏性和传染性。虫媒中以鼠类、蚊子、苍蝇、蟑螂对人类危害最为严重且最为常见,习惯上称之为"四害"。如今武汉的气温逐日攀升,看似无害的小小蚊虫活动也随之频繁起来,它们不仅会叮咬人类,引起瘙痒和不适,还会传播各种疾病,如疟疾、登革热、森林脑炎及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这些疾病对我们的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因此在做好防暑降温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做好虫媒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从而保护身心健康。


1、了解常见虫媒病毒传播媒介的生活习性
      我国常见虫媒病毒的传播媒介为蚊和硬蜱,了解这些节肢动物的生活习性,将有助于防蚊防蜱和预防虫媒病毒感染的发生。
      蚊子喜欢潮湿的环境,它的生长发育通常分为卵、幼虫、蛹、成虫共四个阶段,除了成虫期以外,其他三个时期都需要在水中完成,因此蚊子的产卵地通常选择有积水的地方,如道路边的污水沟、雨水洼、水塘、池沼、景观水体、空调外机托盘里、厨房或卫生间有积水处、鱼缸壁上或水藻上、水生绿植容器内等。蚊子一般在产卵地周边活动,容易对周边的人群进行叮咬。

     硬蜱多生活在原始林区、灌木丛、牧场、草原、山地的泥土中等,附着在树叶、草上或者林区动物的皮毛上。当人进入这些环境并接触植物或动物之后,蜱转移至人体。蜱常附着在人的头皮、后颈、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等部位。蜱叮咬人体后,其头部颚体会钻入皮肤内,与皮肤紧密咬合,不能轻易将其从皮肤上完整剥离。若为带毒蜱虫,则可能在叮咬人的过程中,将病毒注入人体内,使人致病。


2、了解防蚊防蜱的防护要点
    (1)进入山林或水域等蚊蜱活动区域时,应穿长袖上衣和长裤,扎紧裤脚、袖口和领口,必要时佩戴手套、帽子和防护镜。衣裤尽量选择浅色,便于及时发现蚊虫。
    (2)皮肤外露部位应涂抹驱虫剂,或在衣服上喷洒防蚊虫喷雾,减少被叮咬机会。
    (3)蚊子喜欢在水边聚集,户外活动时,尤其是日落前后,应避免在水体周围长时间滞留。
    (4)避免直接接触草丛或地面,避免在树丛中穿梭,避免在蜱滋生的环境坐卧停留,减少接触蜱虫的机会。

    (5)卧室内使用蚊帐或纱窗隔绝蚊虫,放置清凉油或风油精,皮肤上涂抹薄荷,减少蚊虫叮咬机会。


3、了解蚊虫叮咬后的急救处理方法
(1)蚊子叮咬
      被蚊子叮咬后,常出现局部痒、红肿等症状,可针对症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①止痒:涂抹外用的炉甘石洗剂,如没有炉甘石洗剂,也可以用花露水、风油精、清凉油等代替。②消肿:可以用3%硼酸冷敷10~15分钟;如没有硼酸溶液,也可以用冷的矿泉水湿敷。③切勿搔抓叮咬局部,可能造成感染;如果局部已被抓破,需处理以防止伤口感染。④如果痒和红肿情况严重,及时就医。
(2)蜱虫叮咬

      发现被蜱叮咬且蜱头部已钻入皮肤时,切勿生拉硬拽,因为这样不仅会造成皮肤的二次损伤,更重要的是可能造成蜱的口器滞留在皮肤内,引起过敏反应或中毒。另外,也不应用清水冲洗的方法试图让蜱虫自行从皮肤内剥脱,这些做法会刺激蜱虫进一步钻入皮肤并释放大量含毒素的唾液,有可能引起更严重的局部症状。正确的做法是:①向蜱躯体上喷洒医用酒精,让它的头部放松,与皮肤的咬合力降低,再用镊子或其他工具将蜱完整剥离;用肥皂水充分清洗局部皮肤,使用酒精或碘伏进行消毒处理;随时观察身体变化,如果出现发热、叮咬部位溃疡、红斑或其他不适症状,及时就医。②如果酒精喷雾对蜱虫无效,又有没有合适的工具时,直接就近就医,切勿错过医治时机。③如果身处森林脑炎疫区和疾病高发季节,及时接种森林脑炎疫苗预防感染。


      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措施来防止蚊虫的滋生和传播,例如环境消杀。而且公共场所是蚊虫滋生的重要场所,如公园、学校、医院等。因此,对这些场所进行消杀是非常必要的。消杀可以有效地杀死蚊虫和它们的卵,从而减少它们的数量,降低疾病传播的风险。同时,消杀也可以改善公共环境的卫生状况,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总之,天气逐渐升温,蚊虫易滋生繁殖,公共环境消杀很有必要。我们需要加强对公共环境的消杀,同时也要注意个人防护,以保障健康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