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WHO报道,全球约有2.57亿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据估计,目前我国一般人群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流行率为5%~6%,慢性HBV感染者约7000万例,其中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约2000万~3000万;我国肝硬化和肝细胞癌患者中,由HBV所致者分别为77%和84%。
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染源主要是HBV携带者和乙型肝炎患者,其中大多数HBV携带者没有任何症状,是隐匿传播的主要传染源;HBV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母婴传播、血液传播和性接触传播,不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目前也未发现HBV能经吸血昆虫(蚊和臭虫等)传播。由于对输血人员严格筛查,目前经输血或血液制品传播已较少发生,但日常生活中需警惕HBV也可经破损的皮肤或黏膜传播,如修足、纹身、扎耳环孔、医务人员工作中的意外暴露、共用剃须刀和牙具等。
人群对HBV普遍易感,其感染高危人群包括:有注射毒品史、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既往有输血史、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HCV感染者、HIV感染者、HBsAg阳性者的家庭成员、有接触血液或体液职业危险的卫生保健人员和公共安全工作人员、囚犯,以及未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糖尿病患者等。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HBV感染最有效的方法。乙肝疫苗的接种对象主要是新生为婴幼儿,15岁以下未免疫人群和高危人群乙肝疫苗全程需接种3针,按照0、1和6个月的程序,即接种第1针疫苗后,在1个月和6个月时注射第2针和第3针。目前常用的乙肝疫苗包括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和重组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剂量为:HBsAg 阴性母亲的新生儿接种 10 μg;HBsAg 阳性母亲的新生儿接种20 μg;成人建议接种 3针 20 μg;对免疫功能低下或无应答者,应增加疫苗的接种剂量(如 60 μg)和针次。需对感染HBV的妇女进行母婴阻断,新生儿及时和完整接种3针乙型肝炎疫苗及1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
目前抗病毒治疗是慢性HBV感染的关键治疗和最有效治疗,可抑制病毒复制,促进肝脏病变恢复,减少或延缓肝硬化、肝衰竭、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依据血清HBV-DNA、ALT水平和肝脏疾病严重程度,同时需结合年龄、家族史和伴随疾病等因素,综合评估患者疾病进展风险,决定是否需要启动抗病毒。抗HBV的药物主要包括:核苷(酸)类似物(NAs)、干扰素 α(IFN-α)。初治患者口服药物推荐首选:恩替卡韦(ETV)、富马酸替诺福韦酯(TDF)、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TAF)。因其效果显著、耐药发生率低、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HBV相关性肝病的发生主要是免疫介导的,HBV 在 HBeAg 血清转换后、甚至在 HBsAg 清除后仍然在肝脏内存在。所以对多数患者而言,需要长期、甚至终身应用NAs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