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国家,及现代科学技术给临床肿瘤诊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在逐年升高。放化疗在恶性肿瘤治疗上仍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使用放疗、化疗手段治疗肿瘤期间,主治医生常会要求患者每周进行一至两次指定项目的抽血检查。这时常有患者产生疑问:“医生我现在吃不下、全身没力气,难得养点血,还需要每周抽1-2次血,不是对恢复不好吗?”“医生我的血报告里这些箭头都是什么意思呀?我现在一点感觉都没有,没必要做处理吧?”
生长旺盛是恶性肿瘤的生物学特性之一,放疗与化疗杀伤的正是生长旺盛的细胞,对控制病情的发展大有裨益。但是,除了恶性肿瘤细胞外,人体内还有其他正常细胞也是生长十分旺盛的,比如骨髓造血细胞,所以,在全身化疗及大面积的接受放疗后,骨髓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由于血细胞的半衰期不同(白细胞4~6h、血小板5~7天、红细胞120天),影响最大的是白细胞,其次是血小板,严重时会引起血红蛋白降低导致中重度贫血。放化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以中性粒细胞减少为主,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时发生感染的概率明显增加,甚至造成生命危险。严重的血小板下降会引起凝血功能的障碍并伴有出血甚至危及生命。而且化疗有周期性,所致的骨髓抑制作用有累积效应,通俗地说,就是一次比一次重,所以我们不能掉以轻心,麻痹大意。
化疗的药物常由肝脏和肾脏进行代谢、转化,从而排出体外,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原来就存在着肝炎、脂肪肝、肝硬化、独肾、年龄偏大等基础性问题,那么在使用化疗药物期间常会有更大可能加重肝、肾负担,诱发肝、肾损伤,严重者可致肝衰竭及肾衰竭。在放疗期间,由于疼痛、恶心、味觉丧失等问题常会使进食量减少,引发机体电解质的紊乱,而电解质的紊乱常诱发全身机能的异常。
所以当放、化疗引发的这些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伤、电解质代谢紊乱出现时,若能及时发现,并积极处理,多能避免出现更严重的并发症。若等到有严重的并发症状出现时才去处理,往往预后不佳,甚至有生命危险。正因为如此,在接受放、化疗的病人我们都建议常规予以每周进行一至两次血常规检查,隔周检查肝肾功能、电解质,而对于存在基础疾病的,我们多建议增加抽血的频次,以便在异常情況冒出“苗头”时我们就能及时发现,迅速“灭火”,以防形成“燎原之势”,形势无法控制,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