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叫心衰(心力衰竭)?
心衰是各种心脏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导致的心室充盈和或射血功能受损,心排量不能满足身体组织代谢需求,出现肺循环淤血或体循环淤血,器官组织灌注不足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简单地说,心脏泵血功能减退,导致机体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
2.心衰患者有哪些症状表现?
心衰的临床表现主要是呼吸困难、体力活动受限、体液储留。呼吸困难的程度反映心衰的严重程度,早期是劳力性呼吸困难,逐渐发展到端坐呼吸、高枕位入睡,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也就是夜间憋醒,被迫坐起。
此外,咳嗽咳痰也是心衰的常见表现,严重时咳粉红色泡沫痰。
有的患者会感到乏力、疲倦、心慌,或伴有腹胀、双下肢浮肿。
3.其它疾病有没有可能出现类似症状?
其他疾病也可能出现类似症状。
支气管哮喘也表现为呼吸困难,但属于肺源性呼吸困难,要与心衰引起的心源性呼吸困难相鉴别。
肝硬化、低蛋白血症等也可引起下肢浮肿,也需要与心衰鉴别。
出现相关症状应到医院找专科医生就诊。
4.引起心衰的原因有哪些?
基本病因在于心肌受损和心脏长期容量及压力负荷过重导致。与患者基础疾病有关。例如冠心病患者有心肌缺血受损,高血压患者心脏压力负荷过重,心瓣膜关闭不全时血液返流使心脏容量负荷过重。
有基础心脏病的患者,心衰往往由一些增加心脏负荷的因素诱发。常见的有:感染‘心律失常,血容量增加,过度劳累、情绪激动,原有心脏病的加重 。
5.这些疾病是如何导致心衰的?
心衰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与心肌的病生特性及机体分泌的神经体液相关。
简单的说:基础疾病导致的心肌细胞损伤,引起心脏大小、形态、功能的改变,使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和交感神经系统过度激活,引起血管收缩、心肌纤维化、细胞凋亡、心肌肥大增生,最终导致心室重塑、心室功能减退、血流动力学改变、液体潴留。临床上就出现呼吸困难、水肿、乏力、心律失常及泵衰竭。
6.这些不同原因导致的心衰,其治疗方式也不同吗?
不同原因导致的心衰,治疗方法有相同也有不同。
不同之处:针对不同的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甲亢采用不同的治疗措施
针对不同的诱发原因如感染、心律失常、容量负荷重等采用不同的治疗手段。
相同之处:良好的科学的生活方式管理包括体重管理、饮食管理、情绪管理;休息及活动强度的调整;良好的就医习惯、依从性。
药物治疗方面也有同有异,要结合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因人而异。
7.如果去除了病因,受损的心肌功能还能恢复吗?
受损的心肌功能能否恢复及恢复的程度取决于基础疾病的种类、严重程度、诊断治疗是否及时、干预手段是否得当。
一般来说,及时去除病因,有助于心肌功能的恢复。
例如:冠心病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的患者发生心衰,如果及时进行血运重建,使缺血心肌及时恢复血流灌注,不发生不可逆性心肌坏死,那么心肌功能能够恢复。
高血压、糖尿病、甲亢等患者发生心衰,在血压、血糖、甲状腺功能控制良好的情况下,受损的心肌功能可以恢复或部分恢复。
8.心力衰竭的患者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些什么?
1) 饮食上适度控制钠盐摄入
2) 体重监测,根据体重变化调整液体入量和利尿剂的使用。
3) 注意休息,根据具体病情把控体力活动强度及时间。
4) 坚持治疗,定期随诊,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
5) 气候变化时及时添加衣物,避免受寒感冒、肺部感染诱发心衰。
6) 保持心态平和,避免暴怒,避免抑郁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