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酸是人体嘌呤代谢的产物,尿酸的形成80%来自体内代谢,20%是来自于食物摄入。它的排泄途径2/3是通过肾脏排泄,1/3是通过肠道排泄,不管是尿酸生成过多,还是肾脏排泄尿酸减少,都会导致尿酸在血液中蓄积。当尿酸盐在血液中浓度过高,尿酸盐就会在肾脏沉积,引发痛风性肾病。表现为水肿、高血压、夜尿、血尿酸升高以及肾小管功能损害等。
尿酸性肾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如能早期诊断、积极治疗,疾病可缓解或防止进展;如治疗不当或延误治疗时机,则病情会逐渐恶化,发展为终末期肾功能衰竭,这种情况下需要透析治疗。
痛风性肾病主要包括急性痛风性肾病、慢性痛风性肾病、尿酸肾结石。
如果考虑急性痛风性肾病,可在医生指导下充分补液,碱化尿液,同时注意饮食控制,减少高嘌呤食物摄入。
如果考虑慢性痛风性肾病,当尿酸水平明显升高时,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一些降尿酸药物来进行治疗,如抑制尿酸生成药物或促进尿酸排泄药物。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根据肾功能损害严重程度对降尿酸药物做出适当调整。
在其他治疗方面,也可以服用一些保护肾脏的药物,建议在医生指导下应用些碱化尿液以及降尿酸的药物。患者应当注意保持足够液体摄入,从而保持足够的尿量,治疗的过程中,注意定期随诊复查,监测病情变化。
日常饮食方面,建议严格戒酒,不吃海鲜、动物内脏,不喝肉汤,避免食用高嘌呤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