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张是公司中层,由于经常陪客户应酬,才40来岁的他体重严重超标。最近身体出现一些状况,令他十分苦恼,经常在上午10点多及下午4点多出现心慌、头昏、出汗等不适,吃点甜食后会感觉好一些。他到医院检查,竟然确诊为“2型糖尿病”,这个检查结果让他很疑惑:糖尿病肯定是高血糖啊!我经常低血糖,怎么会是糖尿病呢?
人们印象中,糖尿病人常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消瘦”等所谓的“三多一少”症状。出现低血糖症状从不会怀疑自己患上糖尿病,反而认为与吃的少有关。其实餐前低血糖,正是一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的临床表现。此类人群往往空腹血糖正常或是稍高一点,容易被遗漏。
事实上,相当一部分早期的Ⅱ型糖尿病患者,在早期胰岛功能受损后,进餐后胰岛细胞不能及时分泌足够的胰岛素,等到食物消化一段时间后,胰岛素才充分分泌,从而降低体内正常的血糖水平,而此时往往正是下一餐的餐前,这就是“餐前低血糖”。因此,如果经常出现餐前低血糖现象,一定及时去医院检查葡萄糖耐量试验和胰岛素释放试验,以便及早发现并控制病情的发展。
哪些人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肥胖、脂肪肝、血脂紊乱、高血压、高尿酸的病人,既往有多囊卵巢综合征和妊娠糖尿病病史的妇女,这些人群均属于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如果出现餐前低血糖症状,要高度怀疑早期2型糖尿病的可能。
低血糖有哪些危险?
低血糖常表现为大汗、心慌、焦虑、面色苍白、软弱无力、手抖等,严重的低血糖可导致昏迷、休克、各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低血糖对大脑的损害尤其严重!人体脑细胞所需的能量几乎全部来自葡萄糖,约占体内葡萄糖消耗的60%,但是脑细胞储存葡萄糖的能力非常有限,仅能维持数分钟的脑细胞活动。所以,低血糖会立刻损害脑细胞,出现大脑功能障碍,表现为:头昏、视物不清、思维迟钝等。另外,低血糖能直接诱发心梗、脑梗等心脑血管病,危及生命。高血糖产生危害的时间以“年”计,而低血糖产生危害的时间则以“分秒”计。
如何预防餐前低血糖?
在没有得到正确诊断之前,很多人往往靠增加食物摄入(如糖果、巧克力、甜点等高脂肪高热量食物) 来缓解低血糖症状,这样会加剧餐后高血糖,使糖尿病早期很快进展为糖尿病。
正确的做法是改变生活方式,通过饮食控制和适当运动,减轻体重,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可阻止或延缓临床糖尿病的发生。
饮食结构尽量均衡 饮食原则等同于糖尿病患者,食谱中碳水化合物占50—60%,同时兼顾各种营养成分,如蔬菜、糙米、水果、坚果、谷物、瘦肉、鱼、奶制品、鸡蛋等。
严格限制单糖类摄入量 尽量少吃精制及加工产品,如速食品、精制糕点,限制酒精和盐类。避免糖分高的水果及果汁。适当控制升高血糖幅度大的食物,如通心粉、面条、白米、玉米片、蕃薯等。豆类及马铃薯可以一周吃2次。
高膳食纤维饮食 膳食纤维是人体非常重要的营养物质,可以促进胆酸以及中性类固醇的排出,能降低胆固醇,还可以起到润肠通便的作用。进食膳食纤维以后具有饱腹感,还有延缓碳水化物吸收的作用,对于稳定餐后血糖,防止餐后高血糖及下一餐前低血糖有很大帮助。
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谷物:尤其是粗粮,比如小米、玉米、荞麦、大麦、燕麦,这样的谷物中膳食纤维的含量非常丰富;
蔬菜:比如芹菜、韭菜、菠菜、白菜等,蔬菜也往往是重要的膳食纤维的来源;
水果:比如苹果、香蕉、橘子、桃里面的膳食纤维含量也非常的丰富。
如果仍有低血糖症状,可以采取少吃多餐的方法,或在医生指导下餐中服用可减慢碳水化合物吸收的药物,如阿卡波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