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控制越低越好么?
供稿: 发布时间:2021-05-21 浏览量:2447次

一周前在门诊遇到这样一位患者,多次测餐后血糖7-10mmol/l之间,仍然忧心忡忡的询问医生:“我的血糖是不是还可以再控制低一些?这样控制并发症更有效!”,经过门诊糖尿病教育护士的耐心解答,该患者才恍然大悟,原来血糖控制不是越低越好。想必很多糖友都有过类似的感慨:我的血糖到7左右了,控制到6就更好了,我要努力!其实血糖控制并不是越低越好,对于糖友来说,血糖平稳更重要。

第一、血糖波动危险更大  降血糖治疗是把较高的血糖平稳地降低到目标范围内的过程,血糖降低太快,会造成短期内血糖大幅度波动,这种大幅度波动对糖友健康影响很大。很多研究表明,血糖波动较大对胰岛功能以及糖尿病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都有显著不良的影响。有些患者血糖不是很高,但波动较大,经常发生超目标范围的高血糖或低血糖,长此以往同样出现了并发症。研究表明,血糖波动过大会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引起机体交感神经兴奋异常,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发生,严重者可能因低血糖危及生命。因此,一方面追求降糖,另一方面还要降低血糖的波动性,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第二、低血糖要零容忍   血糖短期内下降太快,可能引发低血糖昏迷。对于糖友来说,低血糖一个潜在的危险因素,一次严重的低血糖,对糖友的不良影响可能是终生的。因此,不怕血糖降得慢,就怕发生低血糖。

最新的糖尿病防治指南关于低血糖有明确的分级,糖友应尽量避免发生:

I级低血糖:血糖<3.9mmol/l但≥3.0mmol/l

II级低血糖:血糖<3mmol/l

III级低血糖:没有特定界限,发作时有意识和(或)躯体改变的严重事件,需要他人协助的低血糖。

长期血糖控制不良且居高不下的糖友,身体适应了高血糖状态,当短期内血糖调节到症状水平,也可能出现低血糖的症状。

低血糖症状常表现以下症状,如心慌、饥饿、出汗、手抖、脸色发白等,严重的低血糖还可能出现精神症状,如注意力不集中、烦躁不安、容易发怒,严重者可昏迷。尤其老年人,由于机体反应较差,更容易出现低血糖昏迷,甚至短期内危及生命。

第三、血糖控制目标应因人而异  由于低血糖危险较大,对于老年糖友,尤其是高龄患者,血糖控制应放宽,不必追求严格控制在标准范围内,只要日常生活不受影响,且没有明显高血糖症状,血糖轻度偏高反而更安全。

第四、关于血糖波动,糖友不必向普通健康人群看齐  普通健康人一天内血糖波动幅度2-3mmol/l之间,甚至更小。日间血糖波动,即每天与每天之间的平均血糖波动幅度一般得0.8mmol/l之间。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功能下降,或胰岛素不敏感,外加饮食、运动、药物等因素影响,餐后血糖波动幅度自然比普通健康人更大。一天内血糖波动可能达到6mmol/l,日间血糖波动可能达到2mmol/l。了解这些区别,糖友才能正确客观看待自己平素的血糖波动,以免过于追求,反致伤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