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常见的“腔梗”,你了解吗?
供稿: 发布时间:2022-09-15 浏览量:1731次

神经内科门诊经常会有中老年人带着头CT或者MR片子来咨询,“医生医生,我有腔梗,怎么办?”语气中多有害怕焦虑,他们多数是因为头晕头昏、头痛等症状做的头部影像检查,提示脑部有腔隙性病灶。
腔隙性脑梗死是脑梗死的一种,因为发生闭塞的血管较小,限于其较小的供血区,只引起很小范围脑组织的缺血坏死,即形成所谓的腔隙,直径在3-15毫米,小梗死灶仅稍大于血管管径,多呈多发性,坏死组织被吸收后,可残留小囊腔。由于病变很小,且常发生于非重要功能区,临床不易察觉,患者多无明确的卒中临床事件,查体也无明显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体征,所以很多患者都是通过检查发现的,CT和MRI等神经影像学检查的广泛应用使本病临床诊断已无困难。
   但“腔梗”的临床表现并非完全无迹可寻,临床表现异质性较大,可分为急性缺血性和慢性隐匿起病的临床综合征。
 急性发病的腔隙性综合征表现为急性发病,孤立性神经功能缺损,也可在数小时至数日内渐进发病,腔隙性梗死虽小,所造成的神经功能缺损有时候可以很严重,约20%可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常见症状有偏瘫、半身感觉障碍、头晕、运动不协调、言语不清、口角歪斜、视觉障碍等。
慢性隐匿型起病初期可无临床症状,但疾病进展,形成多发性腔隙,腔隙性脑损害的累积和叠加,势必造成更广泛的脑功能障碍,患者可出现慢性缓慢进展的认知障碍、运动障碍、情感障碍和二便障碍等症状,也可合并急性阶梯式加重的上述功能障碍。
所以不论是有显著症状还是只是检查发现“腔梗”,对脑总归是有损害的,都需要及时到神经内科就诊。通常需要行全面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筛查,对脑血管状况进行评估,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根据医生的建议合理选择药物治疗,定期复查了解病情的变化及治疗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