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听起来有点绝望,但是很无奈,真实世界确实如此,没有“三高”也可能患脑梗。
多数脑梗死的发生是脑血管在动脉硬化的基础上,逐渐发生狭窄和闭塞,引起供血区域的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继而出现偏瘫、言语不清、感觉异常等症状,是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严重者可危及生命的疾病,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主要是控制危险因素,危险因素分为可干预和不可干预两类。所谓“三高”通常是指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密切相关。“三高”属于前者,为可干预的危险因素,是脑卒中预防主要针对的目标。
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种族、遗传因素、出生体重等。随着年龄增长,脑卒中风险是增加的,显著增高了缺血性卒中和脑出血的发病风险或发病率,随着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及人口的老龄化,脑卒中的发病年龄有提前趋势,但高发年龄逐渐向后推迟。在性别方面,各年龄段脑卒中、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的患病率、发病率和死亡率男性多高于女性,但在80岁以上年龄组女性出血性卒中发病率和脑卒中死亡率高于男性,可能是男女期望寿命差异的结果。另外,脑卒中风险存在种族差异已得到流行病学研究的支持,与白种人相比,45-74岁中国人脑卒中的发病率稍高,并且出血性卒中的比例也相对较高。并且,脑卒中是复杂的多基因遗传病,是由遗传、环境和血管等共同因素引起的神经系统疾病,阳性家族史可增加近30%的脑卒中风险,如颅内动脉瘤,是一些特定遗传疾病的特征性表现。研究表明,出生体重小于2500g者患脑卒中的风险是出生体重4000g者的2倍以上,介于二者之间的出生体重和脑卒中风险呈现出显著的线性趋势。而较正常出生体重组,高出生体重组成年人肥胖的风险增加2倍,并且与年轻成年人颈动脉壁厚度的增加相关。
没有“三高”等可干预的危险因素,不代表可以完全避免脑梗的发生,但是积极控制可干预的危险因素是可以延缓和大大降低脑卒中风险的。防治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血脂异常、动脉粥样硬化、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戒烟戒酒,控制体重,适度体育锻炼和合理膳食,对预防脑梗大有裨益。珍惜眼前可控的,慎行之,活在当下,不焦虑未来,是对生命和健康最好的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