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乳糖不耐受我们可以做什么?
宝宝母乳喂养,没有发热,没有吐奶,精神睡眠都还可以,却总是拉肚子,大便稀,有时候肚子还咕噜咕噜响,算腹泻吗?宝宝肠炎治疗后却还总是腹泻,吃了益生菌也不见好,是什么情况?宝妈们不要焦虑,宝宝可能是存在乳糖不耐受了。
乳糖是什么?
乳糖是人类和哺乳动物乳汁中特有的碳水化合物。乳糖和其它糖类一样都是人体能量的来源。但它也具有与其他糖类不同的生理功能,如调节泌乳过程的渗透压,促进肠道蠕动,促进钙的吸收,促进婴幼儿智力发育等。乳糖主要通过小肠上皮细胞分泌的乳糖酶将其水解为葡萄糖和半乳糖后被吸收。而半乳糖以糖苷键结合于神经酰胺上,形成半乳糖脑苷脂,从而参与大脑的发育。乳糖同时也可以分解成乳酸促进钙的吸收。
什么是乳糖不耐受?
由于患儿的乳糖酶活性降低、缺乏甚至缺失,导致进入肠道的乳糖吸收不良。未被消化的乳糖进入结肠后被细菌发酵生成气体和短链脂肪酸等,而大量气体引起腹胀等症状。未被消化的乳糖及其发酵产物使肠道内渗透压升高,流入肠道的水分增加,引起腹泻症状。
乳糖不耐受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乳糖不耐受原因可分为先天性乳糖酶缺乏,原发性乳糖酶缺乏,继发性乳糖酶缺乏,发育性乳糖不耐受。
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罕见,严重,终身),指自出生时机体乳糖酶活性即低下或缺乏,是机体常染色体上隐性基因所致,这种类型很少见到。表现为新生儿在首次母乳喂养后即出现呕吐、水样泻,停止母乳喂养后即可缓解。
原发性乳糖酶缺乏(成人型),又称成人型乳糖酶缺乏,这种类型很常见,约占成年人70%,是指断奶之后,患者乳糖酶活性随年龄增长降低,患者往往乳糖酶持续性缺乏。大多在青春期或成年早期出现症状。大多数该型乳糖不耐受患者可以耐受一定量的乳糖,因此不需要完全避免牛奶或奶制品。
继发性乳糖酶缺乏(暂时),指由于各种原因致使小肠上皮损伤而导致的暂时性乳糖酶活性低下或缺乏,常见病因,如:感染性腹泻、大剂量服用抗生素(如:头孢类)等,多在机体疾病康复停药后会恢复正常。婴幼儿多见于继发性乳糖酶缺乏,是一种暂时性疾病。
发育性乳糖不耐受(相对乳糖酶缺乏症,暂时):早产儿由于错过乳糖酶发育的最佳时期,乳糖酶数量和活性不足,乳糖消化吸收能力差,易出现发育性乳糖不耐受,尤其是胎龄<34周的早产儿,发生率高达39.5%-84.7%多为暂时性,随着婴儿月龄增长及肠道成熟,可自行改善。
乳糖不耐受有哪些症状?
乳糖不耐受常见胃肠道症状:婴幼儿乳糖不耐受常见症状是腹泻,典型的粪便为黄色稀便,带泡沫及酸臭味,有奶块,少数有呕吐,还伴有腹胀和易哭闹,排便或经治疗后腹泻好转。成人一般进食乳糖后30分钟左右出现呕吐,腹泻,腹痛等症状。
有些也会出现非胃肠道症状:乳糖分解成乳酸促进钙的吸收,如果因为乳糖不耐受给予低乳糖食物,导致小肠对钙的吸收利用减少,尤其长时间后可引起小儿佝偻病、软骨病、骨质疏松等骨代谢异常。
长期的腹泻也同时易引起尿布性皮炎:肝门潮红,甚至顽固性尿布皮炎。同时在婴幼儿中乳糖不耐受也增加肠道感染机率:小肠黏膜通透性增加,病毒易侵入机体,使肠道感染概率增加。部分患者肠道运动减弱出现便秘(少数情况下,由于肠道内产生的甲烷使胃肠蠕动减少而出现便秘。
乳糖不耐受的治疗目标是消除症状,同时避免营养缺乏。继发性乳糖不耐受首要的治疗是针对原发病的医治。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禁食乳糖,包括各种乳类及含乳的食品。可食用无乳糖奶粉,不含乳糖的牛奶,代乳粉或豆浆等。原发性乳糖酶缺乏、继发性乳糖酶缺乏的患者可以每天少量摄取含乳糖食品,促进机体乳糖酶的产生,提高机体耐乳糖量,缓解乳糖不耐受。建议乳糖不耐受人群可以从每日饮用30-60ml牛奶开始,缓慢增加到每天250ml,与其他食物一起食用,但在逐渐增加过程中,避免空腹饮用牛奶或食用奶油,及其他含乳糖食品摄入量,如冷冻食品,糖果,蛋糕,酱汁等。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患有持续感染后腹泻(腹泻持续超过14 d)的儿童应暂避免含乳糖的乳制品。
酸奶是通过将牛奶中乳糖发酵成乳酸产生,也是益生菌和益生元的来源,两者均对胃肠道微生物群产生有益影响,因此,乳糖不耐受个体对酸奶具有更好的耐受性。除了酸奶之外,还有许多其他奶类产品,如奶酪、酪蛋白酸盐、乳清蛋白分离物、黄油等,对大多数乳糖不耐受患者是安全的。
补充益生菌,益生菌制剂中多种益生菌与乳糖酶及乳糖有关系。乳酸菌可产生乳糖酶,同时可延缓胃排空速度,减慢肠转运时间;在牛奶中加入嗜热链球菌、保加利亚乳杆菌等制成发酵乳,乳糖含量明显减少;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能酵解乳糖,在酵解乳糖时只产酸不产气,不增加渗透压,同时增加肠道短链脂肪酸的吸收,有利于减轻乳糖不耐受症状。双岐杆菌可通过与肠道黏膜上皮结合,形成特有的生物学屏障,代谢产生大量乳酸、醋酸降低肠道pH值来抑制致病菌生长,恢复肠道正常菌群,重新建立正常微生态环境,减少腹泻症状。布拉氏酵母菌是一种真菌类制剂,作为非肠道定植菌,对致病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可暂时性帮助重建肠道微生态平衡,还有较好的耐受性,在胃肠道内不易被灭活,不受抗生素影响。还可释放多胺因子激活肠道黏膜内双糖酶活性,促进乳糖分解和增加葡萄糖吸收。
添加乳糖酶:建议酸性乳糖酶,达到一定的酶含量。建议喂奶前15分钟添加乳糖酶。
乳糖不耐受的护理及预防,因喂养方式不当,引起的乳糖不耐受,当妈妈母乳充足,频繁换边喂养,导致宝宝吃了过多的含有乳糖多和脂肪含量低的前奶。一般10-20分钟一侧喂养,可根据宝宝吸吮能力调整。宝宝吸吮力不够,还没有吃到后奶就睡了。建议醒后同一侧继续喂养。减少前奶乳糖的摄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