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二维码

微博二维码

健康武汉微信公众号

新闻公告

News
首页新闻公告 → 最新动态

这个医生会“读心”,患者三次住院,指名找她

2021-11-01文章来源:

朱爷爷78岁,因为严重的肺部感染及并发症,刚经历了与病魔的斗争,10月26日从武汉市第三医院首义院区出院回家。这是他三年来第三次在这家医院住院,根据老人意愿,子女将他托付给重症医学科副主任董芳。

“听说要到三医院找董主任住院,老爷子尽管呼吸困难,还是坚持说了句‘好’。”儿子朱先生说,这个医生会“读心”,患者和家属都信任她。

三次住院,老人指名找她

2019年9月,朱爷爷第一次在市三医院住院。当时,他双肺严重感染、呼吸衰竭,被收入ICU病房接受救治。董芳和管床医生徐玲文每天都在床前守护朱爷爷,给他加油鼓劲,及时和家属交流病情,解释治疗方案。经过两个多月的治疗,朱爷爷平安出院。

朱爷爷本身患有关节炎,常年卧床。因为缺乏活动量,肺部纤毛摆动能力变差,分泌物容易积在肺里,导致坠积性肺炎。出院时,董芳专门和家属沟通,教他们如何帮老人翻身、拍背,预防肺部感染。朱爷爷则拉着董芳的手说:“万一还要来住院,我还找你啊。”

今年9月初,天气变化频繁,忽冷忽热,朱爷爷再次病倒。根据老人意愿,子女联系市三医院院办,辗转找到董芳。送医后经过救治,老人病情平稳出院。

董芳在给患脓毒血症的重症患者谈心鼓劲。长江日报记者李俊 摄

年岁已高、病情较重,董芳告诉家属,秋冬季节呼吸系统疾病高发,老人很可能会再次病倒,要随时注意观察老人情况。果然,9月底,朱爷爷又一次病倒,住进市三医院。这次,因为病情太重,老人入院后做了气管插管,依靠呼吸机维持生命,无法用语言交流。每天早晨董芳查房,就在朱爷爷床前陪他“眼神交流”,大声鼓励他:“今天情况很好,要加油!”经过一个月的治疗,朱爷爷终于转危为安,可以出院回家休养了。

“ICU病房收治的是危重症患者,病情重、并发症多,每天面临生死考验,他们心中有焦虑、惶恐,但家属不在身边照料、沟通较少,有些人上了呼吸机后甚至无法说话。医护人员必须学着‘读心’,从表情、眼神观察患者的情绪、判断患者的情感需求,尽可能提供陪伴和鼓励。”董芳说,患者对医生的信任,也是有力的治病工具。

一个手机,串起沟通平台

ICU病房属于相对封闭的环境,病房内,不少患者处于昏迷、休克等情况,独自面临生死考验;ICU病房外,家属无法贴身照料,却需为患者的治疗和特殊检查签字,也常常会感到无助和恐惧。

在董芳的提议下,2019年,科室推出“云探视”服务,家属可以通过专用微信,在医护人员的协助下,通过微信、短信、电话等方式探视患者,缓解双方的焦虑情绪。

ICU的老年患者较多,医护人员平时都亲切地称呼为爷爷奶奶。一位患者韩奶奶是退休教师,在工作岗位上奉献数十年,探视时家属提到,老人一直以“老师”称呼为荣,此后,董芳带头喊起了“韩老师”,老人很是开心。

患者陈爷爷的侄儿是中医,生病后经常吃侄儿开的保健药方,住进ICU病房后,他在探视时对子女表示:平时吃了侄儿的药方,感觉状态很好,还想继续用。考虑到老人和家属的意愿,董芳特意请来医院中医科的主任会诊,综合中药药方和陈爷爷的用药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另一位74岁的周奶奶,入院时病情危重,连下几次病危通知书。她在探视时提出,特别想见小女儿晴晴,可家属私下告诉董芳,晴晴已经过世,老人尚不知情。经过商议,最后以“晴晴出国进修”为由,请晴晴的丈夫代为探视。在家人的鼓励下,周奶奶积极治疗,病情很快好转。

“只要没有特殊抢救,我就在病房查看治疗方案,陪患者说说话,陪家属一起‘云探视’。”董芳告诉长江日报记者,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疾病诊疗工作之外,医学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尽可能了解、满足患者和家属的个性化需求,能改善他们的心理状况,提高他们对诊疗的信任度,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与疾病作斗争,提高诊疗效率。(转自《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