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二维码

微博二维码

健康武汉微信公众号

新闻公告

News
首页新闻公告 → 最新动态

武汉市第三医院为19家医联体单位量“体”裁“医” “裁缝模式”破解“联体难联心”困局

2017-08-18文章来源:宣传科
  大病进医院,小病到社区。自医改推行分级诊疗制度以来,全国各地涌现出众多医联体,大型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抱团”发展,居民在家门口就可找大医院专家看病。然而,不少旨在造福患者的医联体,在实践中却不同程度陷入了“貌合神离”的尴尬之中。
    面对这一困局,武汉市第三医院在推进医联体建设中摸索出“裁缝模式”——他们一改过去一厢情愿的“拉郎配”,而是根据基层医疗机构的需求量“体”裁“医”,“私家定制”提供个性化服务,这剂独到的“药方”在破解医联体“联体难联心”的问题上“疗效”明显。

    社区护士到大医院拜师学艺

    近日,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士曾倩在武汉市第三医院光谷院区急诊科“上班”。在抢救室,她跟“师父”一同接诊、救治急诊患者。“这里的患者数量和病种比校医院多,学习1个月收获不小。”曾倩说,她学习了深静脉穿刺、气管插管等在抢救危重症患者时用得上的技能。
    作为一家设在高校内的二级医疗机构,华中科技大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着数万名大学生和教职工的应急救治任务。曾倩回忆,去年,一位校职工在岗位上倒下,校医院医生初步判断为急性心梗,正值下班高峰期,送往汉口的同济或者协和医院将错过心梗“黄金120分钟”抢救时机,校医院第一时间和三医院胸痛中心联系,往医院转运和远程指导初步抢救同步进行,这位职工在发病后50分钟内就开通了血管,半月后出院回到了岗位上。
    今年以来,华科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月都有两位医护到三医院急诊科参与“三班倒”,全程参与急诊患者的抢救,完成该服务中心的应急抢救技能“升级”,以便提高非常需要应急首诊的判断处置能力。
    这是武汉市第三医院根据医联体单位的实际需求,“私家订制”服务的一个缩影。

    医生“隔空”完成5万份诊断

    “没想到在社区就有专家诊断,我再也不用花几小时去大医院了。”近日,74岁的华爹爹高兴地说。华爹爹家住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左岭新城,3年前被查出慢阻肺,医生嘱咐需按时服药治疗,并定期拍片复查肺部情况。
    但麻烦的是,在左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复查,虽然有设备,但没有能阅片诊断的医师;如果去19公里开外的武汉市第三医院光谷院区,路上乘车到医院就要一个多小时,身体吃不消。
    “跑得麻烦,我也懒得复查了。”华爹爹见症状没加重,一年多没再理会,没想上周出门走得急,回家后心慌、胸闷,被送到社区医院,初步判断为慢阻肺急性发作。
    社区医院通过网络平台将检查片传给了武汉市第三医院,医院在半小时内远程给出了诊断。社区医生和三医院呼吸内科郭红荣主任取得联系,通过网络连线指导,运用药物和治疗仪器缓解老人症状。
    左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院长说:“我们基层提档升级有新设备,但引进经验丰富的阅片医师很难,自己培养一个又需要很长的周期,因此患者流失严重。”为了帮助社区医院留住患者,去年6月起,武汉市第三医院与其联通了“万里云”医学影像平台,通过互联网让本院专家远程阅片诊断、发送检查报告。
    目前,“万里云”医学影像云平台已入驻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到一年时间,武汉市第三医院医生为5万例患者“隔空”完成诊断,让社区病人留在了基层。

    为19家社区医院量“体”裁“医”

    四年前,武汉市第三医院先后与武昌、洪山、东湖高新3个行政辖区内1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牵手”,组建医联体。
    “从最初牵手的迷茫,到后来的互相了解,经历了一个磨合过程。”武汉市第三医院院长黄晓东坦言,在医联体摸索初期,医院统一派专家轮流到社区坐诊、巡诊,但现实是,有些社区医院门可罗雀,即使专家去了也无事可做。
    “在大医院忙得团团转的专家,到社区只能坐冷板凳,甚至还被一些社区误解来‘抢病人’,这是对优质医疗资源的极大浪费。”黄晓东说,这样的局面与初衷背道而驰,令人心焦。
    在磨合过程中,武汉市第三医院发现,不同的社区医院定位、需求不尽相同:有的老社区老年人口比重大,老年慢性病患者很多;有的社区比较偏远,即便有设备也因缺乏人才无法做检查;还有的社区居民都是同一个企业的职工,单位集中安排他们到定点医院就医,居民根本就没有到社区看病的需求……
    经过摸索,黄晓东带领武汉市第三医院很快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钥匙——量“体”裁“医”,私家订制,即根据不同的医联体单位,针对性制订不同的合作形式,让基层医疗能接住更多普通患者,而大医院则专注做好疑难杂症、急危重症救治,彼此分工明确,而不相互逐利。
    “大家把这种合作形象地称为‘裁缝模式’。”武汉市第三医院院长黄晓东告诉楚天都市报记者,“19家医联体成员缺什么需要什么,我们给什么,不再是剃头担子一头热。”
    比如,邮科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平日就诊居民少,但因每年需配合完成辖区居民的体检工作,武汉市第三医院在其需要时派出专家、带去设备,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再比如,东湖开发区左岭新城地处偏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先进设备,但没有阅片诊断医师,武汉市第三医院为其联通了“万里云”医学影像平台,让本院专家远程阅片诊断、发送检查报告;比如,武汉市阳光老年病院是一家集养老和康复为一体的民营医院,不仅需提升老年病、中医等专科水平,也需要打通向大医院转诊的通道,武汉第三医院派驻老年病、慢性病专家团队,两院区互通网络会诊平台,打通绿色转诊通道。
    此外,部分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常年卧床,褥疮、压疮伤口护理、换药需求量大。武汉市第三医院光谷院区的国际伤口治疗师罗蔓回忆,以前这部分患者常跑到三医院来换药,“本来患这个病就行动不便,来回奔波病人吃不消。如果社区医护人员掌握了压疮伤口护理技术,患者在家门口就能解决换药问题。”于是,罗蔓常到社区,手把手带出了一批“徒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