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二维码

微博二维码

健康武汉微信公众号

新闻公告

News
首页新闻公告 → 最新动态

“医联”痛点,在探索中抚平

2017-08-08文章来源:

难题:在医联体内,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之间诊疗系统数据孤立,同一个病人检查和病例数据无法统一连贯,医生无法通过网络了解病患的病情发展史与治疗历程,大大降低了远程医疗、互通交流的工作效率。
    应答:从捏合到融合,打破“信息孤岛”丛生,建立临床医疗信息互联共享渠道。
    时至今日,武汉市三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余小祥还清晰地记得一位患者的故事。
    2015年12月,居民张大爷中风,在三医院手术后,老人回关山街第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但因一种扩血管药物只有三医院才有,老人不得不每两周返回三医院开药。“70多岁的老人,我不忍心让他排队候诊,悄悄给他插队复诊开药,结果还是引来其他患者大声责难。”余小祥回忆,恰逢医联体双向转诊初建期,不少患者遇到相同问题,下转被许多人“拒绝”。“医联体绝不是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之间的简单捏合,应该是一个从形式到内容的互联互通。如何联通?”出任三医院院长不过两个月的黄晓东遇到棘手问题。
    痛定思痛后,将医院信息系统延伸到社区,患者实现在家门前预约三医院挂号、检查、开药,远程网络影像诊断……三医院开始全方位“接通”医联体各社区。“我骨折能恢复到这样,真是没想到!”21日,关山街第一社区86岁的黄婆婆行走稳健。
    老人今年3月摔倒,造成左侧手臂和盆骨骨折。三医院光谷院区骨科二病区主任李章华为老人进行了手术。住院20天后,医生建议黄婆婆下转社区继续住院康复。“社区医疗虽然离家近,但水平怎样?医生不熟悉病情,万一康复不理想怎么办?”婆婆和家人非常担忧。
    但婆婆没想到,来社区第一天,医护人员对她的病情如数家珍。“李主任早就把您的治疗情况跟我们详细介绍了。”
    此后4个月,通过设在社区的三医院工作站,李章华每周受邀到社区,调整婆婆的功能康复锻炼方案;每月婆婆在社区拍的X光片都通过网络传送给李章华审阅;社区没有的药物、检查,工作站帮助老人配送、预约。“如今,三医院医联体内的19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像医院延伸到社区的19个科室与病区,同质化医疗服务方便的是百姓。”黄晓东说。

  打破利益博弈僵局

    难题:大型三甲医院吸引患者,形成强大的虹吸效应。而分级诊疗对资源配置的调整,实质上是对不同级别医院利益的重新分配——单纯靠行政命令,缺少能平衡各方诉求的利益分享机制,分级诊疗的推行难免陷入利益博弈的泥潭。
    应答:在彼此磨合中,找准对方诉求点,形成优势互补,共赢共生。
    2013年至今,在相关部门推动下,三医院先后完成与武昌、洪山、东湖高新3个行政辖区内1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牵手。
    黄晓东坦言,牵手之初是盲目的,只知道一味派专家到社区坐诊、巡诊。而有些社区平时门可罗雀,即使专家来了,也只能坐冷板凳。有的社区则心存抵触。“专家们在大医院每天忙得不可开交,可到社区无事可做,这是对优质医疗资源的极大浪费。”黄晓东思忖着。
    找到医联体内社区医院和大医院的利益共鸣点,唤醒医联体发展的持久内驱力。三医院端出解决之方:按院施策,分类实施。
    华中科技大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华科大校医院)非常需要应急首诊的判断处置能力。今年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有医护人员,都将轮流到三医院光谷院区急诊科“上班”一个月,完成急诊“升级”。
    东湖开发区左岭街社区地处偏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CT等先进设备,但没有阅片诊断医师,患者流失。三医院为其联通了影像云平台,让本院专家远程阅片诊断、发送检查报告。5万例患者“隔空”完成诊断,社区病人留住了。
    老年慢性病患者常年卧床,褥疮、压疮伤口护理、换药需求量大,以前他们挤到三医院就诊,造成床位紧张。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床位空闲。三医院烧伤科伤口治疗师罗蔓上门,手把手传授社区护士压疮伤口护理技术。
    “19家医联体成员缺什么需要什么,我们给什么,不再一厢情愿‘灌输’。”黄晓东说,“目的就是让基层医疗能接住更多普通患者,而我们继续做好疑难杂症、急危重症救治,分工明确,绝不相互逐利。”

  突破功能定位阻隔

    难题:三级医院重在疾病救治,基层社区侧重疾病预防控制,功能、定位都不相同,如何融合?
    应答:利用大医院医疗数据大样本,抓取有效信息,建立健康档案;社区家庭医生和医院专科专家联动,构建分工明细、定位合理的就医模式。
    去年,为缓解社区医生缺乏、帮助建立居民家庭医生服务模式,三医院与医联体社区协商,派出数十名临床科室专家到社区,兼职社区“家庭医生”,为居民服务。
    但一个月后,“下派”专家们发现了其中“问题”。“家庭医生通过上门访视、公共卫生服务等掌握建立居民健康档案,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我们在繁忙的本职岗位和社区间频繁切换,难以兼顾。”消化内科主任彭波说。
    帮助社区建立家庭医师团队,大医院医生参与责无旁贷,但如果把专家都下派了,影响医院的疾病救治,确实是一种得不偿失和人力资源的浪费。黄晓东说,“基层社区侧重疾病预防控制,三级医院重在疾病救治,确实需要找到更好的平衡点。”
    在认真听取医生们的意见并冷静分析后,院方果断做出改变。“医院门诊和住院患者数量庞大,就诊信息完整,可作为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基础,我们负责信息数据抓取,整理后提供给社区进行提炼,一份份可更新、活的居民健康档案立现。”黄晓东说。
    此外,三医院专家不再兼职“家庭医生”,而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技术指导专家,随时帮助社区医生们进行会诊、转诊、咨询,形成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的分级诊疗模式。
    两年来,基层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明显提升,居民社区“首诊率”也在上升。去年来,3.2万名高血压等慢性病患者选择到三医院医联体社区就诊、康复治疗。据测算,居民分级诊疗后,减轻就医负担超过700万元。

  编后;
    医联体是在医改背景下,推进实施分级诊疗的重要新载体。
    医联体给百姓就医模式、医疗资源配置、医疗机构管理等带来的变化与影响是深刻的。业内人士指出,应尽快建立科学合理的医疗资源配置机制、完善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建立分级诊疗绩效考核体系、改革完善医保支付政策等一系列医联体制度框架体系,在医疗、医药、医保三个层面有序联动,实现医联体建设良性发展。